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央“三个代表”宣读团的报告,见解深刻,发人深思,语言也很__________。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了“三个代表”的精髓。②学习李杜的诗歌,要在反复__________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他们的作品,领会他们的艺术风格。③人的体质需要锻炼,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__________不管是在野外,__________在厂房里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
A:精当 吟诵 因为还是 B:精辟 吟颂 因为还是 C:精辟 吟诵 可是或者 D:精当 吟颂 可是或者
下列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B:但是不久,另一种(狂热的终身不变的对托尔斯泰的爱好)热情替代了对这位英国伟人(莎士比亚)的迷恋。 C: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华罗庚的署名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D: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来人往”,成语词典的解释是:人来来往往忙于应酬,也形容十分热闹。
“人来人往”可以指路上、街上等处人很多,来来往往。也可以说甲地人去乙地旅游,乙地人去甲地休闲;城里人去乡下钓鱼、爬山,乡下人去城里打工挣钱;人情往来;改革开放,技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从古及今,历史人物的“江山代有才人出”等等。
请以“人来人往”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根据以上审题要求,《人来人往》的恰当立意有:①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我们要善于寻找闪光的人生意义;②人来人往中,我们要慎重地交好每一个朋友;③人来人往中,人多事亦杂,我们要机警地辨清纷繁的人和事,找准自己的方向。④人来人往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
【写作点拨】
“人来人往”是一个非常能激发人遐想和沉思的文题。如果想写记叙类的文章,你可以把它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人来人往”中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可以把它描写成一个场景,以此来表现对人生万象的洞察和感悟;也可以把它作为文章的一条线索,在“人来人往”中推进情节曲折有致的发展。如果在议论类的文章,你可以由表及里,透过“人来人往”的世相,来思考其目的何在、实质何在、意义何在;也可以由人及己,面对“人来人往”的历史长河、现实红尘,思考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保持住心中的那轮明月,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但无论你选择何种文体,你都必须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深邃思辨,舍此,你的文章就会流于浅俗和浮泛。
附例文及点评:
例文1
人来人往
小默是一个沉默的女孩。
小默在沉默中忍受着伤害,像一只受伤的幼兽,而她那含泪的双眸中却透着哀怨。
是的,小默恨母亲。那个孕育她生命的人本该是她最爱的天使,可是天使却飞走了。
小默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偶尔会发作。天使却在这个时候抛弃了他们父女。从那以后,父亲更加失常,总是打骂小默,他把对小默母亲的恨也撒在了小默身上。
小默不怪父亲,她只恨那个女人,要不是她离弃了自己和父亲,父亲也不会病得这样重。
“如果一家三口在一起,治好父亲的病,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为什么你非要走?”小默呢喃着。在父亲的拳脚和扭曲的神情中,幼兽哭泣着,呻吟着,诅咒着……
这种抑郁、沉默的生活一直到格子的出现,才裂开了一条缝隙,一缕阳光照进了小默的心房,这使得她滴血的伤口逐渐好转起来。
小默是在幸福酒吧里认识格子的,小默常到那里去,也许是相信在幸福酒吧里真的能找到幸福吧!
小默真的找到了,那时格子在唱《红豆》,声音如王菲一般温柔哀婉,可是格子眼睛里却充满着阳光。
格子对小默说:“小默,我是格子,我要在你的心里画满幸福的格子。”
格子做到了,有格子的日子,小默开朗了很多。
小默不再只嗅到低湿阴暗的小屋里父亲浑身的酒气,她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着的花香;她不再只听到父亲痛苦的呻吟和__的咒骂声,她听到了阳光下鸟儿欢快的歌声;她不再躲在__的角落里抽泣,她学会了在阳光下慢慢舒展双臂、拥抱阳光……
可是,有一天,小默找不到格子了。酒吧老板说格子好多天没来了。“也许是格子暂时有什么事吧?”小默想。
小默依然每天去酒吧等待格子。一连七天,格子还是没有出现。小默觉得自己又被抛弃了,就连格子也不要她了,她又缩到了角落里。
又是七天过去了,格子依然没有出现。但就在小默绝望的时候,一个粉色的信封送到了她的手中,是格子的。
“小默,我必须走了,以后也许要走得更远。世界很大,有人来,有人往。天使也要飞,但她留下了爱,请你用我给你的幸福的格子装下这些爱,千万不要让这些爱也走了,好吗?”
人来人往,爱却永恒!
“我要用我的今生帮更多的人在心上画更多的格子,装更多的爱。――格子”
风中,泪落。
这世间,人来人往,但爱不往。
点评:本文对格子这个人物的塑造,可谓一箭三雕:一是推进情节。格子的“来”,点燃了小默对生活的希望,让她从抑郁、沉默走向了开朗、欢快;格子的“往”,虽然让小默再次掉进冰窟里,但她寄来的一封信让小默从被爱走向了施爱。文章正是在格子的“来”与“往”中,把情节的发展推进得一波三折。二是升华主旨。格子的“来”,在小默的心里画满了幸福的格子;格子的“往”,却让小默帮更多的人在心上画更多的格子装更多的爱。这种爱的接力赛将把幸福洒满人间,从而将全文的主旨推向了“人来人往,但爱不往”这一峭拔的高度。三是营造意境。文中的格子恰似康桥上空的一片浮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又恰似播洒幸福的美丽天使,飞到哪,就把幸福的种子洒到哪。这就为全文营造出一个舒缓而柔美的意境,缓缓地却又是执著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例文2 人来人往
人来人往的秋夜,寂寞仿佛是黑夜里一道苍白的伤口,没来得及愈合,已让心头某某微量情愫,浸染一身,貌似无法涅。
人群是欲望的洪流,是欲望的集结,他们大声地说话企图寻找自己的回音,他们大胆做事妄想觅得一席之地。勿忙走路的人们,在人来人往中,抑住了燥动,止住在不安,在人来人往中,安静地等待“战利品”
喧嚣的尘世,人们不厌其烦地一个劲地玩着“换面具”的游戏,今天我是警察,明天有可能是一个惧怕天日的盗贼,更不堪入目些,今天是个活生地散发血性的人,明天也许是个连用畜生这类词无法比拟的灵魂缺失的人。
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可相对于你憎恶的,真可谓小巫见大巫,用数字方法解决的话,早就以微乎其微或概率接近0的原因而省略了。我想唯一能让现代人脱口不离便是“拾金不昧之类,可现在已有人放“金让你拾了,谁还有这个胆?不要命了罢。
于是,举世皆浊我独醒。
缠绵的秋雨将令人燥动的炎夏推向时间的深渊,这个萧索的季节,寻不到郁达夫故都的秋味,那以静,那么轻,哪么悲凉,也无处觅刘禹锡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情趣,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在人来人往中迷失自我,抑或灵魂缺失,而是沐浴着一种秋天特有的丽质,云审视自己,去反省自己。
人来人往的秋夜,寂寞仿佛是黑夜里一道苍白的伤口,没来得及愈合,已让心头某某微量情愫,浸染一身,貌似无法涅。可我庆幸我没有在人来人往中错觅精神的归宿,我没有让自己被污浊浸染。孤独的确难耐,可你可以在独处中洞悉你的心灵,反省你的曾经,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学习是若差事,工作是累事情,先撇开它们各自好处不说,你是愿意体验寂寞难耐,身心疲倦,还是钟情失去你灵魂的物质,精神的本源泥?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假使一个人失去了人性的根本,他就没有作为人处在这个也界的价值。更别谈理想。
所以,朋友,人来人往,尘世喧嚣,尽自己所能去寻质一片心灵的净土,不懈地耕耘吧!不要让生命的美丽如昙花一现,往往带走感伤,撇下凄美。
例文3
人来人往
有人说,现在的城市街道加宽了,却没地方走路了。因为人__涨,闲人无数,人来人往,大家只好挤着走。这话说的是事实,尤其是久冷乍暖之日,街上人群犹如蜂窝受惊,蜜蜂突围,蔚为壮观。人们不明白这密密麻麻、来来往往的人到底要做什么。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人,肚里油水荡漾,身上名牌闪光,不闲荡干什么?肚里少油水的、身上无名牌的,他们“见贤思齐”,来来往往为自己挣油水挣名牌。当然,也不排斥有些人来来往往仅仅只为了挣三餐饭。于是乎,城里人去乡下钓鱼、爬山,在个中消解过多的油水,打发无法安排的时间。乡下人去城里,他们用种种工具种种手段去淘洗城里人的腰包,然后与城里人平起平坐。城里人羡慕乡下空旷自由,空气清爽;乡下人羡慕城里整齐划一,热热闹闹,物质丰富,生活多彩。于是在城里与乡下之间的路上,人来人往,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一个有趣的现象,甲地人去乙地,因为乙地山势美妙,有奇树怪石;而乙地人也去甲地,因为甲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滩上五颜六色包罗万象。西安人去桂林看山头,桂林人去北京看墙头,北京人去杭州看枝头,杭州人去西安看坟头。人们来来往往,目的是各自得到自己所没有的,因为追求新奇是人的本能。正如西方人羡慕东方人的稳重保险,东方人嫉妒西方人的自由创新。于是,东西方人之间来来往往,他们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总之是要听一听外来的和尚念经,于是,人来人往,车轮滚滚。
名人说:人生就像鸟笼子,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人生也像围城,里面的要冲出来,外面的要冲进去。这话听起来像带点嘲弄,其实不然。人生就是如此:有相互的羡慕,相互的追求,人来人往,才有活力,才有动力,才有进步。一潭死水是不需要来往流动的,不过也就成了臭水,毫无用途。溪流入江河,江河入大海,大海变水汽,水汽成雨滴,雨滴成溪流,来来往往,周而复始,才有了螺旋式上升,世界才在一片鲜活中更新,前进。
当然,来来往往需要和谐,否则就要乱套。中国人去法国学法语是正确的,西方人来中国学中医也是正确的,如果倒过来就有问题了。说是去外地考察借鉴,动辄要去美国、德国,美其名曰学习别人怎样设计建造本单位的大门,名为考察,实为游山玩水。A单位去B地温泉“开会”,C单位去A地避暑山庄“洽谈招商引资”,每日人均消费一千元;他们开会、招商是假,研究吃喝玩乐是真。这样的人来人往,可就祸国殃民了,不来也罢,不往也罢。
人来人往,来来往往,谁知道“来往”之中,有多少内涵,又有多少外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1)本诗颔联颈联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试简要分析。(4分)
(2)你怎样理解“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的含义?(3分)
(1)三、四句都是写两人相聚时的景物。三句取视觉角度,四句取听觉角度。五、六句都是写送别时的景物,五句从现实(实)的角度,写严士元乘船从江上离开时的情景;六句从想象(虚)的角度,写严士元将要去的湖南的情景。
(2)这里的“情”,是刘、严二人的惜别之情。这种情就像湖南境内的万里绿草一样,深厚绵长。这句诗既写了湖南的景色,又用来比喻两人的感情,表达十分巧妙。
6.B (报:批准)
7.A (A他的,代词;B凭,介词/用,介词;C他,代词/音节衬字,无实义; D于是,连词/竟,副词)
8.D (①是回家后的生活情景;②③④是令军民“感奋”的原因;⑤⑥是令军民“感奋”的结果)
9.A (“赴贵州提督任”实在光绪元年“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不对,文中“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应该是称病回家。)
10.①(使者)到达(冯子材家)时,(发现)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这事。(4分,“比及”、“短衣赤足”“启”、 各1分,句意1分)
②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3分,“声”、“逆料”各1分,句意1分)
③越南人民对法军的暴虐感到痛苦已很久了,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他们。 (3分,“苦”、“相犒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不合语意,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1年以“诚信”为命题的高考作文,在国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 , , , , 。……迄今为止,这个话题已经持续了八年,而国人的诚信情况到底如何了呢?① 一时间举国沸沸扬扬② 也拉开了国人对于“诚信”追回的大幕③ 将国人日渐缺失的诚信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论题④ 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⑤ 莫不以诚实守信为题大做文章
A:⑤③①②④ B:③①⑤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①④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委员提出为防止土地被 ,应吸收农民参加规划的编制、修改、执行和监督全过程。②我站在碑前,一一地看着那些名字,那些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 的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有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 。
A:乱用 浩瀚 权力 B:乱用 浩渺 权力 C:滥用 浩渺 权利 D:滥用 浩瀚 权利
将下面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4分)
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生物、海绵生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海洋食品可望达到两亿吨。
①海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海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句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2分)
比喻句②海洋是天然的牧场。(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0题(10分)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
①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②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sǎn,脑门)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③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唯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④《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开卫,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⑤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⑥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19.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说“孔子的人格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那么,批评家是如何评价孔子的?(3分)
(2)第四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孔子的弟子有什么作用?(3分)
20.请说说你对“孔子在雨中歌唱”这个标题的理解。(4分)
19.(1)批评家认为孔子是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3分,作答要点有三点,每点1分)
(2)写其弟子的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在于与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形成对比,突出了孔子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3分,指出对比2分,说明表现什么1分)
20.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突显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饱受羞辱,然而始终从容不迫、乐观豁达,坚持对理想追求的人生态度。(4分,指出比喻1分,答出“从容不迫”或“乐观豁达”2分,“坚持理想追求”1分)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①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②,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帚④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⑤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⑥,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荟⑦,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拔萃:书判拔萃科。唐代科举科目之一。②捐馆:指逝世。③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④帚(huìzhǒu):扫帚。⑤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⑥(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⑦芟(shān)荟:除掉茂盛的杂草
1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根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愉乐
D.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体察、体悟
16.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竹,植物也。 甚矣,汝之不惠!
B.询于关氏之老。 客有吹洞箫者。
C.于人何有哉?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而见贱俗人之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关相国私第的竹子为叙写对象,叙述其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经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但最后却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的遭遇。
B. 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15.C (赠给)
16.C (都是宾语前置句 A.判断句/谓语前置句 B.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D.被动句/判断句)
17.A (文章所述“竹子”应是“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而不是“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且竹子的遭遇是“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在先,“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在后)
18.译文: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履”“隅”各占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