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C:籍吏民,封府库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该厂被评为市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B:校庆请柬的封面上古色古香地印着各类青铜器图案,图案上除了铭文之外,还有全身铠甲、手举盾牌的秦军武士。 C:“一年又一年”专题美术作品于2月18日在城市博物馆展出,追寻历史文脉、彰显古城魅力是此次美术作品展鲜明的主题。 D:春节、清明、中秋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谁又能否认它们不是饱含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呢?
依次填入下列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②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________他们已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③培养公民的法规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______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 _______能使其具有法制意识。
A:必需 虽然 只要/就 B:必须 即使 只有/才 C:必需 即使 只要/就 D:必须 虽然 只有/才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亲眷 匍匐 皇亲国戚 沤心之作 B:指摘 宿愿 经久不息 残羹冷炙 C:颤抖 髡钳 切肤之痛 礼上往来 D:寒喧 诌媚 恍然大悟 惊心动魄
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3分)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参考示例: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
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3分)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14分)
寻梅
郝卫宁
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竞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__的一首词《算子・咏梅》。呀!我所敬爱的毛__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这一走进,竟是二十多年。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
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我答应了她。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籍。“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一次出差到坝上,听人说附近有一片干枝梅林。我又惊又喜,几乎是狂奔着到了干枝梅林。我发现她很矮,只有膝盖高,枝干很细;花儿只有黄豆大小,味道却很浓,说不上是一种香还是其他什么味儿。看管“梅林”的人说干枝梅可以随便采.整棵地拔出来就行,一棵五元钱。尽管我很怀疑这夏末秋初开花的干枝梅与心中那迎风傲雪的“岁寒之友”之间的关联,也很怀疑这五元一棵带有了某些“商品”色彩的干枝梅与心中那高洁淡雅的“君子之花”之间的异同,但她毕竟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接触到的最接近梅花的“梅”呀!我采了一大棵.捧了十多个小时回到家。为她找了一个漂亮的花篮.放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然后,不顾家人的牢骚任由她那称不上是香味儿的味儿好几个月地弥漫着整间屋子,任由她枝干花枯后一点一点扑扑落落地掉下,迟迟不肯把她扔掉。后来,一位朋友说那根本就不是梅花,也不是正宗的干枝梅。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
16.梅花为什么能“走进了我的心里”?依据文意.请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6分)
答:
17.文章第4节中,作者和画家对于心中有梅”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8.作者认为“梅花本无形”,又说“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16、①出于对伟人的崇敬;出于对悔花的好奇。②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寻得干枝梅.但并非真梅”;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大意对即可)(6分)
17、①作者所理解的“心中有梅”指了解梅花的外形;②画家所理解的“心中有梅”指深味梅花“做霜斗雪,高沽雅淡”的品质。(4分)
18、在作者看来,“真梅”在于其风骨、气节和韵昧,而不在于外形。从这个层面上说,“梅花本无形”;是否“识梅”,与是否“见梅”无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领略到梅花的文化品质。(大意对即可)(4分)
选出与下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巍峨挺秀的秦岭没有消灭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源,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流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膊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孙中山喜欢走出总统府去拜访群众,视察市政。 B:事实表明,吸烟者的记忆力和嗅觉灵敏程度都有所降低。 C:我们忘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个人主义的警惕性,就会犯错误。 D: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央“三个代表”宣读团的报告,见解深刻,发人深思,语言也很__________。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了“三个代表”的精髓。②学习李杜的诗歌,要在反复__________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他们的作品,领会他们的艺术风格。③人的体质需要锻炼,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__________不管是在野外,__________在厂房里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
A:精当 吟诵 因为还是 B:精辟 吟颂 因为还是 C:精辟 吟诵 可是或者 D:精当 吟颂 可是或者
下列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B:但是不久,另一种(狂热的终身不变的对托尔斯泰的爱好)热情替代了对这位英国伟人(莎士比亚)的迷恋。 C: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华罗庚的署名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D: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