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杂文,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早年曾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一生著作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语文工作者。 B:镇海口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体育西路是奥体中心最重要的一条南北通道。该路不仅连接着旅游路和经十路,而且还将继续向北打通,和规划中的解放东路东延长线相连,从而与齐鲁大道相通。 D:“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每届春节晚会都忘不了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甚至发展到让人欢喜让人忧,台上台下齐动情。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 的名曲,简直可与唐诗宋词的名作相媲美。②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③四十年后再到母校,他 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人和事有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④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疑问,可刘老师却说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 的问题。
A:传诵 品位 淡泊 质疑 B:传诵 品位 淡薄 置疑 C:传颂 品味 淡薄 置疑 D:传颂 品味 淡泊 质疑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陨落 笙萧 颓圮 老羞成怒 B:彷徨 亟待 斑斓 无耻滥言 C:舔伤 精悍 桀骜 终生难忘 D:浮藻 沉湎 幅度 名燥一时
请以“珍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文,完成24---26题
八九岁时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读后哭了起来:"巴德,你真的写出了这么好、这么精彩的诗吗?"(甲),喃喃地说:"是的。"母亲赞不绝口,说这首诗简直有天才呢。
我欣喜万分,问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完成的诗给他看。母亲说七点钟左右。那天下午我花了很多时间为父亲的到来作准备。我用最漂亮的的字体把小诗重誊一遍,然后在诗的周围描上五彩斑斓的的花边,并充满信心地把它敬放在餐桌上父亲的餐具旁。到了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父亲。他是好莱坞派拉蒙影片公司的总裁,但他是从一个剧作家开始电影生涯的。他会比母亲更加欣赏这首精彩的诗作。
将近八点钟父亲推门而入,他似乎怒气冲冲,拿着一杯酒,绕着餐桌走动,责骂着手下的雇员。"想想看,本来我们今晚就可以拍完影片,"父亲咆哮着,"可是那个美人突然傻掉了,演不好最后一场戏。整个摄制组不得不以每分钟一千美元的代价等在那里。更令人恼火的是那个傻美人竟走出了镜头,不肯演了。我现在还得求她回来?
他转了个身,停下来,注视着餐具。一阵令人不安的沉默。"这是什么?"他伸手去拿我的小诗。
"本,奇迹发生了,"妈妈说,"巴德写了一首诗,好极了!绝对地……"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的头低得几乎要碰到餐具。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小时。我听到父亲把诗扔回到桌上。评判的时刻到了。
"一塌糊涂!"父亲说。我抬起头来,我的双眼湿润了。
"本,有时我对你不能理解,"母亲说,"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现在不是在你的影片公司。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懂,"父亲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德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餐厅,跑回自己的卧室,倒在床上蒙头大哭。当我哭尽自己的委屈和失望之后,仍听到父亲和母亲在餐桌旁为我的诗争吵。
这则轶事到此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没有结束。几年后,我重读了这首诗,我不得不同意父亲的判断―它确实很糟糕。后来,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乙),我学着进行改写,那时我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的小说、剧本、电影一部部出版发行,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她会说:"巴德,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会说:"一塌糊涂。"一个作家--应该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爱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源泉,但仅有这点是不全面的,可能会把人引向歧途。它还需要有警告的力量相平衡。
这些年来,童年时代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声音一直回响在我的耳际―好极了……一塌糊涂―它们像两股风猛击着我。在生活的海洋里,我谨慎驾驶着自己的小船不让任何一股风掀翻。在这充满着爱的赞美和批评中,我将努力行驶。
24.文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入的句子是(2分)
A.甲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乙父亲说并非毫无希望,但写得有些冗繁
B.甲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乙父亲说写得有些冗繁,但并非毫无希望
C.甲我既得意洋洋又腼腆 乙父亲说并非毫无希望 但写得有些冗繁
D.甲我既得意洋洋又腼腆 乙父亲说写得有些冗繁,但并非毫无希望
25. 文章在写完童年轶事之后,到"力量相平衡"为止,概述了三个方面的情况,请用自己的话予以叙述。(3分)
(1)
(2)
(3)
26. 这篇文章从一件童年轶事中提炼出了一个有关正确对待成长的见解。请说说这个见解(5分)
24.B(注意“我”的心理活动和“父亲”的先评价(批评)后鼓励可知。)
25.(1)重新审视自己的诗作
(2)在父亲的鼓励下改写小说。
(3)创作硕果累累的原因(或创作成功的原因)。
26.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 需要有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相平衡,需要谨慎地不让其中任何一种力量将自己引入歧途、(或离不开爱的赞美和爱的批评,二者不可偏废,否则会走入歧途。)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21---23题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__”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一九五九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一九六三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一九六二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洁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1.小狗包弟的故事与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二者有什么异同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2.作者反映“__”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4分)
2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__”结束后自己院子的景物,请指出作者对自己院子的景物描写,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个词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院子变化的感受?(3分)
21.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的故事;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作用: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22.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__”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正是为了写人的心灵(写出“以小见大”“以实写虚”也可)。
23.①使用了“对比”手法。②表达了人与物都经历了沧桑变迁的伤感。③“创伤”一词是关键。
翻译带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
(1)不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争取成为值得别人了解自己才干的人。
(2)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13.B.鄙:把……当作边邑
14.C.代词,指土地.其余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
15. D ( A.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时所带的包袱 B.古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指请客的主人 C.古指物资缺少;今指疲倦)
16.(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