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谛造 义愤填膺 永葆生机 创业维艰 B:涣发 佳宾满座 梦寐以求 无济于事 C:磅礴 博闻强识 心急如焚 同心同得 D:萎缩 力挽狂澜 骇人听闻 戊戌变法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我 在 张晓风(台湾)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①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

18.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9.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2分)

答:

20.倒数第三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答:

2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文章“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18.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要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找到恰当的生活位置),生命就有意义。(抄原文得1分)

19.人无完人;人应该追求美好,也应敢于担当自己的罪责。(2分)

20.(1)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表现出一种首尾照应的回合美。(2)升华立意,表达了自觉的人生态度。(儿时之“我在”,是一种发乎天性的童心,是对外部世界好奇、参与的天性;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逐渐悟出生命之在的可贵与责任,成年之我在,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

21.CD(A“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是对当年应答对“正经”劲儿的描写,不是当时的自觉意识。B“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错;作者之所以“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表现的是,不是同时、却是同地的人之间依浓的乡情。E“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不合文章实际,有哲理性,说“通篇充满”不当。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2)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1)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把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昂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些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2)回答此题,要弄清楚“无理”是指什么,“妙”体现在什么地方。诗人怨恨的对象是“春风”“春日”,本来毫无情感的事物,却成了诗人怨恨的对象;愁”“恨” 是诗人的内心情绪,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回味。

11.A(纠正)

12.B.(美:意动用法,认为美。 A.则:连词,表假设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乃:副词,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词,表前后的顺接或紧接,“就”D.其:语气副词,揣测语气/语气副词,感叹语气)

13.B(①是王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是说太宗不记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代王辅政的事实。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现“雅正”的)

14.B(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能分善恶,却明知故犯)

15、(1)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句式1分,“恶” 1分,“而”1分)

(2)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且1分,孰与1分,贤1分)

(3)所以我不妨碍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2 分,故占一分,使动占一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闲话信仰 雷池月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zōng jiāo 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zōng jiāo 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__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zōng jiāo 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zōng jiāo 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zōng jiāo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惟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却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zōng jiāo 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jī dū jiāo 和yī sī lán jiāo 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原载《书屋》2006年第1期,有删节)

8.对“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信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避免了许多惨剧。

B.中国人能自觉地按当权者的意志,消除毫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消极因素。

C.中国儒家的“孝”不但脱离了动物的本能,而且也避免别有用心的蛊惑。

D.中国信仰儒学,有时会遭到道德危机,但绝不会发生zōng jiāo 的猛烈碰撞。

9.对于中国实行“以孝治天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理念,统治者选择“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B. 先儒们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孝”是其最中心的环节。

C.“孝”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优于西方的jī dū jiāo 和yī sī lán jiāo ,因此不会发生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

D.中国人选择“以孝治天下”是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的,并且经过艰苦的思想过程。

10.关于“信仰”,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和封建王朝__结合,形成“超稳定结构”,反对zōng jiāo 信仰。

B.道德信仰是多元化的,对其积极性和消极性,都要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

C.中国文化传统缺少zōng jiāo 情怀,是被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排斥的结果。

D.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在文明早期就居于相当高的层次。

8.D(突出了儒家学说作为“zōng jiāo ”的单一性   A“zōng jiāo ” 惨剧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发生,如文中说“大者杀人食肉”  B夸大了统治者的作用  C“孝”只是儒家的一个分支,不能避免惨剧)

9.C (错在“孝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的核心应该是仁。)

10.B (A “反对zōng jiāo 信仰”错误  C 没有“排斥zōng jiāo ”  D 儒家文化经过了艰苦的发展过程才居于相当高的层次,并非在早期就居于相当高的层次。)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鸟类的迁徙习惯,往往是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B: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的表现是不是都让群众满意了呢?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并不是这样。 C:他们认为尽管卫星照片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弗兰克就该现象作出的解释值得商榷。 D:为了确保边远和异地网上录取工作顺利进行,我省加大了投入,积极做好各项硬件配备、软件开发和技术保障。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 的故事。(2)假如是现在,老师 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3)如果耐心 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4)女人的手指 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A:悲惨 纵然 搜集 震动 B:悲哀 虽然 搜集 振动 C:悲哀 纵然 收集 震动 D:悲惨 虽然 收集 振动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缜密 付梓 撅嘴 冠冕堂皇 毋庸赘言 B:萌孽 洗练 老羞成怒 迥然不同 及锋而试 C:紧俏 尺椟 名副其实 锱铢必较 安详 D:国粹 发韧 不可思议 奔放不羁 乡下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15分)

上帝创造母亲时

托马斯・沃特曼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6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这怎么可能?”“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那3双眼睛。”

“可是,”天使说,“订货单上没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9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您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您真行!”天使赞道。

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不,”他说,“我并没有赋予她这么多功能。”

24、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 (3分)

25、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对待孩子应具有的哪三种品性?(3分)

26、上帝为什么说“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3分)

27、小说最后写到“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你是怎样理解“主”的“忧郁”的?它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阐述。(6分)

24、强调人们对母亲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要求,或母亲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3分。意思符合即可)

25、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②关心身边的一切;③善解人意,宽容他人。(3分,每点1分)

26、因为母亲和上帝一样几乎无所不能,仁慈善良并不知疲倦地工作着。(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7、忧郁:表现了上帝对母亲担负繁重责任的深切同情;作用:通过写上帝对母亲的同情,突出了母亲责任的重大和母亲所具有的高贵品质,从更深的层面上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仰。(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禾 熟

宋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2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

2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21、丰收(2分)

22、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