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到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的程度 B: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C: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得怎么样 D:一个人要能成才,一定要勤奋学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一期《青年文学》,以大约一半的篇幅,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B:生活是一个竞技扬,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C: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D:这个时候不适当地浇水施肥,就会影响今后庄稼的生长。

下列句子表义明确的一项是

A:张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余秋雨的书 B:他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就想起来了。 C:我们的班主任连校长也不认识。 D:有幸聆听您的教诲,受益匪浅。

“该市××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这个句子的语病是

A:夸张不当 B: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当 C:比喻不当 D:词语的感__彩不当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家热烈地欢迎劳模来我校作报告。 B:经理是一位大约三十岁上下的年轻干部。 C:通过这件事,使我重新认识了一些问题。 D: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学习方法。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由达成共识到制定计划,_______欧盟在军事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领导既然这样要求,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只能而______为之了。 (3)实践证明,人的大脑愈用愈发达,不用则会______。

A:表明 勉力 退化 B:说明 勉力 蜕化 C:说明 勉励 退化 D:表明 勉励 退化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__中_____。 ②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_____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③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向世界_____出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 ④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文字看待,_____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A:探索 兑现 展示 以至 B:摸索 兑现 展示 以致 C:探索 实现 展现 以致 D:摸索 实现 展现 以至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罪不容诛 细大不捐 盖棺论定 望文生义 B:至理名言 口干舌躁 疾首蹙额 两鬓斑白 C:望洋兴叹 欲壑难填 不胜枚举 决无仅有 D:贻笑大方 错落有致 独占螯头 回天乏力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谛造 义愤填膺 永葆生机 创业维艰 B:涣发 佳宾满座 梦寐以求 无济于事 C:磅礴 博闻强识 心急如焚 同心同得 D:萎缩 力挽狂澜 骇人听闻 戊戌变法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我 在 张晓风(台湾)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①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

18.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9.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2分)

答:

20.倒数第三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答:

2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文章“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18.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要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找到恰当的生活位置),生命就有意义。(抄原文得1分)

19.人无完人;人应该追求美好,也应敢于担当自己的罪责。(2分)

20.(1)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表现出一种首尾照应的回合美。(2)升华立意,表达了自觉的人生态度。(儿时之“我在”,是一种发乎天性的童心,是对外部世界好奇、参与的天性;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逐渐悟出生命之在的可贵与责任,成年之我在,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态度。)(每点2分)

21.CD(A“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是对当年应答对“正经”劲儿的描写,不是当时的自觉意识。B“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错;作者之所以“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表现的是,不是同时、却是同地的人之间依浓的乡情。E“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不合文章实际,有哲理性,说“通篇充满”不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