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中国人的矛盾心态。(3分)
与欧洲刚好相反,中国人一直遵循着“汽车优先.自行车其次.行人最后”的奇异交通规则。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身处两者之间的自行车族。他们竟能如此准确地计算彼此之间的距离和速度,灵活地从汽车旁边擦身而过,并及时抓住短暂急促的信号灯飞快地蹬车穿越马路。有人说,这就是中国人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高超能力。中国除了领先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外,还有健康和谐的社会道德观念。
但是,这种印象随着一次次自行车交通碰撞事故而改变。不管在北京.上海还是中小城市,一旦与别人碰撞,中国自行车主们立即撕下礼貌的面具。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应负的责任,总是把责任完全推给另一方。在警察没来之前,绝对无法解决问题。即使警察来了,受害一方不管自己受伤多么轻微,也要故意夸大事实,以向对方索赔最大利益。而那些围观者更感兴趣的似乎是看热闹,而不是作为目击证人帮助公正地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中国自行车文化。在拥挤狭小的中国城市空间里,人们一方面 ,另一方面, 。这既让人对中国的伟大文明叹为观止,又令人为中国人因小事失去大度和尊严而惋惜。
在庞大的自行车潮中和谐共处 一旦有矛盾又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本着简明的原则,下面一段文字应删去的三处是(3分)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①,即浅尝辄止②;有些可以吞咽③,即囫囵吞枣④;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⑤。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要知道其中梗概⑥,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经常读⑦。
②④⑦
从下列各句中各概括出一个成语。(4分)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五十步笑百步 ②青出于蓝 ③望洋兴叹 ④贻笑大方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歌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知愁”,正式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悔恨。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42.C 伤:妨害
43.D 会同:古义见课文注释,今义是“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愿望:在这里是两个词,“愿”是“希望”,“望”与后面的“见”结合起来理解; 暴露:古义是“露在野外”,今义是“(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喟然:古今同义,叹气的样子。
44.A
45.A 强调“正人与正己”的关系。
46.C 对四人的志向不能比较优劣。

38.D 去:离 39.D 40.D 41.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间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zōng jiāo 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zōng jiāo 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__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34.对选文第一段所用手法和思想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运用讳饰手法,委婉而含蓄的说明马克思逝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损失。
B.运用借喻手法,形象而委婉地把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告诉给人们。
C.运用讳饰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的感情。
D.运用象征手法,赞颂马克思的崇高人格和伟大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限敬仰。
35.选文第二段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原因是
A.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因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因为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因为欧洲战斗的无产阶级更迫切需要马克思的指导。
36.对第三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
B.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相比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C.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一样,都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D.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7.对第四段“不仅如此”的“如此”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指代马克思发现了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C.指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zōng jiāo 等等。
D.指代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34.C 35.A 36.D 37.A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所阐明的道理是
A:学习可以使人培养正直的品格 B:学习可以使人改正错误后不再重犯 C:学习可以改造人并造就人才 D:学习可以使人弃恶扬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所要阐明的道理是
A:学习必须重视打基础 B: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C: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真知 D:学习可以使人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下面句子中,文字上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河伯于是欣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