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变幻莫测 人情事故 度长大 贻笑大方 B:提纲挈领 鞠躬尽瘁 得鱼忘筌 融会贯通 C:针砭时弊 沸反盈天 流殇曲水 矫揉造作 D:残羹冷炙 陨身不恤 冠冕堂皇 礼尚往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些眼泪,是有重量的――它表达着坦诚、渺小抑或悲伤。一滴泪的怦然滑落,就是一个怀抱,一个与真实相拥的怀抱;也是一种zōng jiāo ,纪念着那些只属于内心的清澈、柔软与真诚。

请以“眼泪的重量”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写作时要注意所给材料的导向作用。“有些眼泪,是有重量的”,明示我们,不是所有的眼泪都有重量。写作时要选择有“重量”的眼泪来写,而且要突出“重量”;在这样一个标题环境中,“重量”是多维多义的,不仅仅是材料当中的“坦诚、渺小抑或悲伤”、“ 与自己亲近与真实相拥”、“ 只属于内心的清澈、柔软与真诚”这样一些字面的界定。具体构思时可以由“自己的泪”“别人的泪”“群体的泪”或“动物的泪”等生发开去,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兼而有之,写出“重量”的内涵和意义。

请给下列语句排出正确的表达顺序(3分)

① 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②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③山外有山  ④海是碧湛湛的一湾 ⑤忽焉似有,再顾若无 ⑥书斋外面是阳台 ⑦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 ⑧阳台外面是海,是山

⑥⑧④①③⑦⑤②

按下定义的原则,根据下面三段话的内容,为“小说的情节”下定义。

①如果说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那么小说的情节则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②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③也就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3分)

小说的情节是

小说的情节是能够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有组织的表现人物斗争和发展过程的生活事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8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1)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2)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3)“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4)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__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5)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6)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文段(2)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6分)

答:

18.文段(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一句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答:提升精神指:

一根骨头指:

19.本文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答: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的形象。(共4分。突出他的眼神和胡须,2分;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形象,2分)

17.答:因为作者认为一个__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知的人,他面对__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灾祸就是必然的。(共6分。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2分;骨气、血性,良心2分;面对__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2分)

18.答:“提升精神”:指的是: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

“一根骨头”:指的是:面对皇权__和人生磨难铮铮不屈的精神和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著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19.答: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共4分。借喻2分;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1分;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 溪 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4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9.D(迁:提升、升官)

10.D(①代词,他,指孟业;②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③连词“于是”;④副词,竟然)

11.D(②③句是刘仁之勉励孟业的话,⑥句是高岳称赞孟业有才能)

12.B(B项中“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不合文意,高岳只是在内心轻视他矮小,并笑着不说话)

13.①只有坚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励。

②我凭低贱的身份侍奉您,既然不能做有用的事,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

③我禀性愚拙耿直,只知道自我修心养性,没有别的优点特长。

下面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其中《孔乙己》《一件小事》《祝福》都选自《呐喊》。 B: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苏联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韩愈,字退之,与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洵、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D: 李商隐的名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写就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故事,《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鸟赋》都是贾谊的作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C: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一亿元以上。 D:他在其杂志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亵渎 神采 缜密 残羹冷灸 B:翔实 妨碍 国萃 专心致志 C:谛听 自诩 冠冕 礼尚往来 D:蹙缩 寒喧 壶觞 惴惴不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