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缘由 妥贴 山青水秀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B:贸易 拙劣 浮想联翩 不敢越雷池一步 C:圆满 辩论 流芳百世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 D:提纲 抱歉 黄梁美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度假 披沙拣金 跨跃 振聋发聩 B:取缔 缘木求鱼 装潢 甘败下风 C:循私 忠贞不渝 熨帖 改弦更张 D:精简 绵里藏针 蹉商 平心而论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度假 披沙拣金 跨跃 振聋发聩 B:取缔 缘木求鱼 装潢 甘败下风 C:循私 忠贞不渝 熨帖 改弦更张 D:精简 绵里藏针 蹉商 平心而论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镂刻 青一色 匪夷所思 莫明其妙 B:攻讦 开场白 作壁上观 钟灵毓秀 C:遏制 西洋景 皇天厚土 聊胜于无 D:木讷 故纸堆 首善之区 往开一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
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常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的器物了。
(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
5.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湾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6.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取代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5.A 6.C 7.B

8.A 9.A 10.D
11.(10分)
(l)(5分)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是转加给他灾祸啊。
(2)(5分)朱滔上表谈到二人离间兄弟骨肉之情,请主管官员杀掉他们,又写信给朱也这样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前,稍微精确一点说,两亿年前,世界上还没有花。后来,有了蕨类和苔藓,有了松类和苏铁类。但是,这些植物并不形成真正的花和果,其中一些是无性繁殖,以种种手段来克隆自己。有性繁殖是经过相对发展的事情,通常与花粉被释放到风中或水里有关。由于一些纯粹偶然的机会,花粉到了到达这一种类其他成员那里的途径,一颗小小的、原始的种子就产生了。与现在相比,这个有花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更为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进化缓慢地持续。世界上的性太少了,它发生在那些靠得很近和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之间。这种保守的繁殖途径就产生了一个生物学上较为简单的世界,因为它所产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变化相对较少。
由于缺乏果实和大种子,不能支撑许多温血的生物,爬行类动物统治者世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变得寒冷,生命就会减缓为一种爬行。当时的世界看起来更质朴,比起现在来还要绿,缺乏花果所能带来的色彩和形状模式(更不必提气味了)。美还不存在,也就是说,事物被观看的方式与欲望无关系。
花改变了一切。被子植物――那些能够形成花,然后又形成被包裹住的种子的植物――在白垩纪出现了,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上传播。现在,不再需要依赖风或水到处运送基因了,植物已经可以谋取动物的帮助了。这是一份共同进化的巨大合同:用营养来换取运送。有了花的出现,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相互依赖,有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交流,有了更多的试验。
植物的进化依据新的动力来进行。这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吸引。现在,自然选择就更为喜欢那些能够固定住花粉传递者注意力的花,那些能够吸引住采集者的果了。其他生物的种种欲望在植物进化中变得极为重要了。道理很简单:那些成功地满足了这些欲望的植物会有更多的后代。美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出现了。
新的规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更大、更明亮、更甜、更为芬芳,在新的规则下,所有这些品质都很快得到了回报。专门化也得到了回报。由于植物的花粉是被放置在昆虫身上来传递的,这就有可能传递到错误的地方(比如传到那些没有关系的物种的花上),造成一种浪费。所以,能够尽可能在看和闻上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也成为了一种优势。最好是能够掌握单独一种专心致志、愿意献身的花粉传播者。动物的欲望于是就被解析、细分了,植物们则与之相应而专门化了。于是,前所未有的花的多样性就出现了,它们绝大部分有着共同进化和美的标志。
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而这些也在地球上再次创造生命。靠着生产糖分和蛋白质来__动物去扩散它们的种子,被子植物就增加了世界上食物能量的供应,使得大型的温血哺乳动物有可能出现。没有花,在没有果实和叶子世界里活得很好地那些爬行动物很可能还在统治着世界;没有花,我们可能就不存在。是花产生了我们这些它们的最大钦佩者。
6.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
A.花与美
B.花与生物进化
C.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D.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
7.下列对“花改变了一切”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花使植物得到了动物的帮助,因而有性繁殖不只发生在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间。
B.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增加了食物能量的供应,为动物种类的增多提供了条件。
C.花的出现改变了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来到这个世界。
D.花满足了动植物的欲望,动物的欲望被解析、细分,植物也随之相应而专门化了。
8.下列与“新的动力”有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能够成功地满足其他生物欲望的植物,后代会更多。
B.昆虫受到花的吸引,有时会将花粉传到错误的地方。
C.为满足动物的欲望,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
D.拥有花粉的植物和传播花粉的动物之间存在吸引。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不失去已掌握的单独的一种花粉传播者,花的特征会越来越鲜明。
B.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
C.不能生产满足大型温血哺乳动物需要的糖分和蛋白质的植物将会渐渐被淘汰。
D.花的色彩与气味是植物专门化的标志,花有一一对应的动物作为专门的传播者。
6.B 7.D 8.C 9.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1.B 2.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吟风
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怒然间只剩光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逆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传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慈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救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词,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橡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住了无数个破败的衬落、庭院和宫殿里。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圆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把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虚山河;有时和煦可拘,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刘邦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去飞扬”的《大风歌》。荆柯沸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慈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千里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英风骨不变。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悉清前的风汤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答:
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13.文章表现了臬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答:
11.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12.风从外在看,在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大陆,颇有英雄气度。
(意思对即可)
13.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意思对即可)

11.D 12.C 13.A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