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这里的“报”应该是“回报”“批复”)

6.C(①句是他为官之前,由于品性而深受赏识;③句是由于他的政绩,受到百姓爱戴;⑤句是说他受到信任。)

7.D(“特意拜访旧友邢邵,以叙别情”与原文不符,也与袁聿为官谨慎的特点不相符。)

8.⑴(3分)(袁聿修)与人无争,很受尚书崔休的赞赏。(物:人,1分;竞:争,1分;为…所:受、被,1分。)

⑵(3分)有人的带着美酒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或:有的人,1分;将:带着,1分;流连:舍不得离开,1分。)

⑶(4分)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魏、齐时期,台郎多不免于相互结交来往、赠送礼物,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匹:相比,1分;交通:结交来往,1分;饷遗:赠送礼物,1分;受:接受,1分。)

附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十八岁时,作了本州的中正官。不久,又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担任信州刺史,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们都检举揭发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敛绸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

袁聿修自__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只有袁聿修还因为老交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虽然无愧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但他历任要职,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后来袁聿修至吏部尚书,当然还是靠自己的才干声望所致。

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魏、齐时期,台郎多不免于相互结交来往、赠送礼物,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有旧交,每当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作礼物。袁聿修退还白不受,给邢劭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不经意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作了清正的少卿了。”

2.C(交错)(3分)

3.D(“抒发了一种超然物外四大皆空清静无为的理想”错误。)

4.(1)译文:有人说,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4分)(“或”、“可以’、“名”各1分,通顺1分)

(2)译文:现在我生活在太平盛世,自己却做了违背事理的事情,所以凡是称为愚人的,没有谁象我这样愚昧的。(5分)(“遭有道”、“违于理,悖于事”、“凡”、“莫我若”各1分,通顺1分)

9. D 向      

10. C  (通晓)      

11. B  没有“创作风格”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小 园

黎简

水影东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答:

(1)“动”。小园中出水澄清,树木倒映在水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的树影随风婆娑荡漾。这样动静结合,画面显得更美丽。/“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似乎山光探头探脑进入短墙,在窥视这个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表现了小园景物的美。

(2)幽竹寒花,是孤寂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此时诗人立于这个环境中,他的高尚节操,澄清的胸怀,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3.A(进:使……上进)

14.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15.C(“其罪可免除”错)

16.(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5分)

(2)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诗情的郑和墓

宁 宇

大巴士驰出南京城南太平门,经过雨花台直奔南郊牛首山。

汽车拐弯驶入山麓泥道,绕过一片马尾松和杂林丛生的山坡,在一块开阔的平地停下。我们下了车,顺着山路向上走,脚下黄花连绵,耳畔鸟鸣啁啾,令我们心旷神怡。山路旁有石亭,中立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铭刻有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及记叙修墓的经过。

郑和墓坐落在一个小山包上,当地农民称之为“回回”山,因为郑和出身在云南晋宁县一个虔诚的信奉yī sī lán jiāo 的家庭里,以后他入朝为太监才改信fó jiāo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他的后裔世世代代守看墓地,在附近繁衍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取名“郑家村”。六十年代初,云南的郑家后裔曾到牛首山扫墓,祭奠祖先。他的后裔为他们的祖辈出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而深感自豪,这说明立功创业得民心者必名扬后世。

十年前,南京有关部门对郑和墓旧址进行了考察和修缮,我们今天来瞻仰的已不是野草包围遗世数百年的荒冢,而是整修一新的墓园。两排苍松排列成长长的甬道,显得庄严肃穆。甬道尽头是水青石料建筑的石阶和平台,每走完七个台阶到达一个平台,可以歇脚览景,这样共有二十八级石阶和四处平台。我疑惑不解地问为何如此设计,一位陪同人员是郑和的后裔,他向我们解释道:七个石阶是说明郑和七下西洋;四处平台表示他访问过四十个国家;加起来共二十八级石阶象征郑和航海二十八年。这个设计很有诗情很有想象也很有艺术,将郑和的航海经历浓缩到这个墓道构筑里了。

登到最上面一层平台,就到达半圆形的墓地,墓茔原为黄土覆盖,现已改建成石质yī sī lán jiāo 墓葬造型,下方两侧雕刻有精致匀称的云.水图案,上面则是蔓藤植物绿叶图案,再上面刻有一朵朵美丽的莲花。郑和似乎仍在云天水域中破浪航行,抵达一个个fó jiāo 和伊斯兰国家,送去和平与友谊。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专家的考证,他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返程中,以六十三岁的高龄病逝于东非古里国附近的印度洋上。官兵和水手们按yī sī lán jiāo 的教规,将他焚香沐浴白布裹身,海葬于印度洋起伏叹息的波涛中。葬前剪下了郑和常被海风梳理的花白长发,留下了他穿的一双沾有异国泥土的长靴,迢迢万里带回国内。明宣德皇帝宣旨将花发.长靴葬于fó jiāo 胜地牛首山背东朝西的山麓,为郑和的衣冠冢。

四百九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忘不了这位世界航海的先驱,中国的大航海家。他比西班牙的哥伦布远洋航行早八十七年,比葡萄牙的麦哲伦远洋航行早一百一十四年,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航海事业的兴起.发展.昌盛和衰败的过程。从他之后,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宣布“片板不准出海”,在“世界中心”的梦呓中妄自尊大。一直到英帝国主义用侵略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腐败的满清政府派员就在当年勒石刻碑记载郑和远航归来伟大功绩的所在地净海寺,谈判签订了不平等卖国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这无疑对历史是一次嘲笑和讽刺!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工程的开发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拓宽人类生存的领域。繁忙的海上航运将大大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循环。因此我们要大大增强海洋意识,进一步开放,面向海外……

我站在郑和墓前,眺望平川绿野,眼前的青条石阶和平台,瞬间似乎化为滚滚水天一色的大海波涛,郑和率领有二百零八艘宝船满载二万五千名官兵的船队劈风斩浪浩浩荡荡向西航行……

19.作者是以怎样的思路介绍郑和墓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答:

20.作者为什么说“这无疑对历史是一次嘲笑和讽刺”?(3分)

答:

21.试分析结尾的特色及作用(5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按游览行踪记叙,先描写周围环境特点,再交代甬道.石阶和平台,最后是墓地.墓茔,条理清晰,描写.说明尽显郑和墓的特点。

B.文章第二自然段强调郑和墓周围环境的特点:茂盛.喧闹,以暗示郑和航海功绩的卓著。

C.在描写墓地的基础上,作者还将郑和这位世界航海的先驱与哥伦布.麦哲伦进行对比,生发感慨,展开想象,使读者读后既感到钦敬,又感到自豪。

D.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地叙述郑和安葬的情况,意在说明郑和出身于一个虔诚的信奉yī sī lán jiāo 的家庭,只是他入朝后才改信fó jiāo 。

E.文章采取记游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英雄的颂扬,读之倍感亲切而又含义隽永。

19.(1)先交代郑和墓的地理位置;(2)然后按甬道.石阶和平台.墓地.墓茔依次从低到高介绍;(3)结合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事迹加以介绍。(每小点2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20.在当年勒石刻碑记载郑和远航归来伟大功绩的所在地净海寺,清政府派员谈判签订了不平等卖国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

21.以在郑和墓前想象郑和率船远航结尾。作用:(1)缅怀郑和的丰功伟绩;(2)寄托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愿望。

22.BD(B.周围环境的特点是清幽;D.意在表明人们对郑和的崇敬和怀念)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惟兄嫂是依

A:凌万顷之茫然 B:而刘夙婴疾病 C: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D:从嫂归葬河阳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3.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特异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溪水的清澈?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最后一联的理解。(2分)

13.诗人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14.李白反复渲染清溪的清澈无比,结局却来一句:“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李白写溪的清澈,其实都是自写,以溪之清,衬世事之浊,抒发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绝窍 殊不知 流芳百世 急风知劲草 B:影像 化妆品 山清水秀 瑞雪兆丰年 C:籍贯 座佑铭 集思广益 防患于未燃 D:端祥 满堂彩 戴罪立功 欲速则不达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联名 连合行动 及时 即时处理 B:采信 体育彩票 家具 装点家居 C:座席 坐无虚席 城濠 沟满壕平 D:尾气 水汽浓重 九洲 洲际导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