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D应是“(皇上)驾临”、“到来”之意
9.B(①主要表现其“孝”;③主要表现其“军事才能”;⑤主要表现其“善与人交”。)
10.D(“与人为善,率素宽厚”,主要是指张稷本人,而非“世代为官清廉”,这是原文所无的。)
11.(1)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
(2)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3)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8.D(少却:稍稍后退。)
9.D(①表现李密读书勤奋,②是玄感的观点,③④表现李密的“趣解雄远”,⑤⑥表现李密的“多策略”。)
10.C(依据原文,“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后,“让由是加礼”,所以“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错。)
11.⑴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应该先攻取洛阳,以使他们胆战心惊。况且,经过城池而不去攻打占领,又如何来展示军威?(5分)⑵如今我军缺乏粮食供应,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 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今安徽桐城人。②给旗人做奴仆。③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8.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8. D(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替。D于是,就。)
9. C (“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11. B(重:指两种以上。“重肉”意为“两种以上的肉菜”。)
12. C(A:担任,动词;B:第三人称“他”;C:“比”介词/“被”介词;D:“因、由于”介词。)
13. B(从公孙弘顺从皇上的意思及他见风使舵获得皇上认可处归纳。)
14. B(他只对“故人及所善宾客”很大方。)
15.(共8分)① 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向皇帝谈论问题,到了皇帝面前,他却都违背约定来顺从皇上的意旨。(大意1分,“约议”译为“约定,商量讨论”1分,“倍”通假字,通“背”,译为“违背”1分)
② 九卿中与我关系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大意1分,“善”译为“友好,关系好”1分,“廷”名词做状语,译为“在朝廷上”1分。)
③ 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句意1分,安得:怎么能,1分)

11. B(厉:磨砺)
12. D(以:把/因为;A于:“在”;B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表示并列,连词)
13. D
14. B(扁鹊未进去诊视)
15.(8分)
(1)先生该不会是欺骗我吧?为什么说太子能够救活呢?(重点词“诞”“何以”各1分)
(2)私下听说你崇高的行为时间很久了,却没有能够到你面前拜见你。(重点词“窃”、“谒”各1分)
(3)因此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能够把死人治活。(重点词“以”、“生”译出给2分)

11. D(度:气度,气量)
12. C(故:所以,连词;A而,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译为却;B以,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因为;D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表被动。)
13. C
14. B(“从不施加刑罚”错,应是“只是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以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他们施加严刑”)
15. (1)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翻译出:相类,脱误,见,谢各1分,句意1分)
(2)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牲,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翻译出:畜产,甚各1分,句意1分)

11. A(兵:指代战争)
12. D以:表目的,来
13. A
14. D
15.(1)自古以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做事要考虑当时的情况,是对还是错,后人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有,治理,1分;见,体现或考虑,1分;公,公正,1分)
(2)这期间即使有些贤明聪慧的臣子,他们的意见也没有被采用,(即使)采用了也不被信任,天下于是土崩瓦解。(虽,即使,1分;见,被,1分;遂,于是,1分)
(3)如果能够守住自己的廉洁、奉公守法,(这样的话)就像人走在平坦的路上,(感到)从容自得。(若,如果,1分,句式1分)

3.D(因:于是)
4.C(C项中,①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②写杜甫家乡被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的表现。)
5.B(“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5.答案:D(宜:适宜)
6.答案:B(A.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B.介词,用、拿。C.就/才。D.连词,就/连词,却)
7.答案:C(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 ④⑤⑥中“节”取虚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8.答案: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9.(1)断句:传 曰 /行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他 日 处 之 裕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亭/ 而 又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对两处得1分,满分为3分)
(2)翻译:(6分)
①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注意:“信”“为”“践”的翻译)
②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注意“让”“是”的翻译及判断句式)

11.C (籴,买进粮食。)
12.D (“于是”“就”。 A代词“他”/助词,不译。 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3.B (任延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14.(9分,每题3分)
(1)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2)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
(3)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