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C 10. B 11.B 12. D
13.(1)尽管直接记录现在的事,不要回避国家丑恶的事情,做君主的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君主还会惧怕什么呢?5分。
(2) 文帝到江南巡视时,也如同在内地一样,因军事必须砍伐老百姓的树木,也一定要留下丝绢偿还树的价值,老百姓的庄稼也没有损害和践踏。5分。

9.A 10. B 11.D 12.C
13、①(景宗)每支箭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凭借胆大闻名。“遂”“走”“以”
②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动天地。“因”“鼓噪”“诸”
③即使是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 “无所”“推”“胜流”“特”

8.D(贬谪)
9.C(①表现任伯雨严控官吏,爱丘如子:⑥表现任伯雨不相信好人会受冤屈)
10.D(“妻子被逼死”错)
11. (1)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为盗贼多而苦恼,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
(2) (皇上).私下告诫他少说或不说是根本。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奏疏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

8.B(受业:学习)
9.D(①⑤为少年时的品质,②是军事才能。)
10.C(原文无“检阅军队”。)
11.(1)当时吴汉的__只剩下七天的军粮,因此暗地准备船只打算退兵。
(2)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功劳赏罚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愿意追随他,为他所用。
(3)而他解职还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

8.【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禀:天赋,赋予。
【思路分析】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有效信息在文章开头:“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一般的,人物传记开头除了介绍姓名字号、籍贯、身份,还要介绍其品行等。A项的“秉”应当为“天赋”的意思。
9. 【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B、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C、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D、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思路分析】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用排除法,B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据前文,这只能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而不能表明仗义助人;C“普天大旱,百娃俱因,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是说许阳送他礼物,他不肯接受,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1.【答案】(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1)注意“以”“颠沛”“乃”“立”“令”“足”的翻译。(2)注意“若”“以”“其”“耋齿”“屡空比室”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8.C(“周”是“环抱”、“围绕”的意思。)
9.A(两个“于”字都是表被动的介词。B第一个“之”字,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字,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C、第一个“而”字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字表因果关系。D、第一个“乃”字是“于是、就”的意思,表承接;第二个“而”字是“是、在”的意思,表判断。)
10.B(全文写出了永州山水之美,但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在于赞美新刺史和新堂时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新刺史做到因俗成化,除残佑仁,废贪立廉,抚慰百姓。)
11.(1)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逸”“因”“天”“于是”答对三点即得3分。)
(2)它将使得继承韦公来治理永州的人,看到小的方面,从而了解到大的方面啊。(“者”“细”“大”各1分)
(3)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为”,“东道主”“行李”各1分。)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
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果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老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 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了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10.D(应为“遗憾”)
11.B(A:趁机;经由,通过。B: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C:才,副词;竟然,副词。D:表肯定语气;表疑问语气。)
12.C( ①是萧何为丞时的事,⑤是萧何担任相国时的事)
13.B(A萧何在陈反时未受到刘邦信任;C授萧何相国之事发生在高祖平定陈过程中。D萧何并未主动推荐曹参。)

8.D应是“(皇上)驾临”、“到来”之意
9.B(①主要表现其“孝”;③主要表现其“军事才能”;⑤主要表现其“善与人交”。)
10.D(“与人为善,率素宽厚”,主要是指张稷本人,而非“世代为官清廉”,这是原文所无的。)
11.(1)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
(2)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3)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8.D(少却:稍稍后退。)
9.D(①表现李密读书勤奋,②是玄感的观点,③④表现李密的“趣解雄远”,⑤⑥表现李密的“多策略”。)
10.C(依据原文,“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后,“让由是加礼”,所以“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错。)
11.⑴如今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应该先攻取洛阳,以使他们胆战心惊。况且,经过城池而不去攻打占领,又如何来展示军威?(5分)⑵如今我军缺乏粮食供应,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 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今安徽桐城人。②给旗人做奴仆。③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8.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8. D(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替。D于是,就。)
9. C (“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