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所处的时代,耻学于师蔚然成风。在这种情况下,李蟠能够“不拘于时”,向韩愈学习,自然会得到韩愈的赞扬。 B:第四样,我写下了——鲜花。我是如此地挚爱它们,觉得它们不可或缺。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 C: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龟背山,在我们不以为然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D:有人大吃特吃野生动物,内心里竟心安理得地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主宰,这实在是我们作为人的悲哀。

11、A    12、D    13、C    14、D

15、(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5.A.  应解释为“遭受”。

6.B.  A项第一个“为”字是动词,作为;第二句个是介词,替,给。B项两个“而”字都是副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指常州知府祖进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那。D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7.A【B项应为“陈德率领的队伍”C项应是“汤斌”D项应是“余国柱”】

8.C.   A项是总兵陈德调往湖南时。B项是汤斌跟从孙奇逢学习。D项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

9.(1)断句(4分)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若断为“上南巡至苏州”亦可。)    (2)翻译(6分)①布政使龚其旋因犯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坐”字1分,犯罪;“为……所”被动句1分;大意1分)  ②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洁身自好)来为属下作表率(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简”字1分,选拔;“洁”字1分,使……廉洁,洁身自好;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九年,中进士。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往湖南,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让他离开,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雩都山寨,向汤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会改变计划,连夜奔往南安设防。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汤斌派将追击,捕获李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现在凭借道学出名的,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做官应把正风俗作为首要的事。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遭受水灾,常州知府祖进朝因失察下属官员而降职调任,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又上疏推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王秀)在廉洁及才能方面最为著名,尽管征收钱粮,没能按十分全部完成,请准予调京任职。此疏下到吏部讨论后被驳回,皇上特下谕旨,允许照此办理。

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代范仲淹、明代周顺昌祠,禁止妇女到寺观游荡。苏州城西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谚语称那座山为“肉山”,山下的石湖为“酒海”。年轻的女子有病,巫医便说这是五通神要娶她为妇,往往使女子病死。汤斌收缴五通神的偶像,凡是木头做的便烧掉,土做的便沉到湖里,并告诫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撤下原来的材料修学宫。于是,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当时,明珠正在掌权,余国柱跟随他。布政使龚其旋因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余国柱也想在汤斌这里为他说情,因汤斌严厉正直,没能进行。当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对他应有所报答,以此索取贿赂,汤斌对余国柱的索取不予理睬。到考核天下官员时,外省官吏载金到明珠门下的络绎不绝,而唯独没有汤斌属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皇帝下诏说:“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选谨严、恭敬的大臣,统领僚属,以专门辅佐协助太子。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从通州勘查外地进贡的木料回来,一夜之间便故去,年龄六十一岁。

5. A(吝惜,舍不得)

6. C (C均为代词,指代它;A介词,表引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语气词,表示反洁、疑问语气,可译为“呢”,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介词,表相关,可译为“和”“跟”;动词,可译为“给予”。)

7. B(②是指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与“诚实不欺”无关;③说的是“丝力碎脆不耐用”,也与“诚实不欺”无关)

8. D(不是怕北方有灾荒,而是知道北方刚刚发生灾荒)

9.(1)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日/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每错3处扣1分)

(2)①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优虑呢!(“嫁”1分,“病”1分,语言通顺1分)

②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纳”1分,“之”1分,语言通顺1分)

10.C(间:偶尔,间或)

11.C(②表明作者的自谦  ⑥是写所交织者的  ⑦表现作者的不平和愤懑)

12.D(“也流露出了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错,表明作者不屑巴结权贵的正直态度和可贵的品质)

13.(1)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考查点:称、固、孚、病、不才)

   (2)因此经常不被上级官吏喜欢。(考查点:以、常、见……于)

   (3)您老人家听说了这些,恐怕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考查点:以、常、见……于)

8.C  9.D  10.A  11.略

 3、B 4、D 5、B

9.C(中:心中。)

10.D(A.代词,代指“旧国旧都”/音节助词。B.介词,替、给/介词,被。 C.动词,看见/介词,被。D.介词,在。)

11.C(①以“悠然见南山”命名,“悠然”之意明显:③与山亲近,随处有高楼曲槛,几席户牖,正是“悠然”的行为,也是以后建亭并命名的由来;⑥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②④⑤不属于“悠然”,因为:②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名声和功绩很大;④介绍淀山公出身及做官的年头;⑤叙写泰山等是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

12.B(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

13.(1)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9.C  10. B  11.B  12. D

13.(1)尽管直接记录现在的事,不要回避国家丑恶的事情,做君主的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君主还会惧怕什么呢?5分。 

(2) 文帝到江南巡视时,也如同在内地一样,因军事必须砍伐老百姓的树木,也一定要留下丝绢偿还树的价值,老百姓的庄稼也没有损害和践踏。5分。 

9.A      10. B       11.D        12.C

13、①(景宗)每支箭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凭借胆大闻名。“遂”“走”“以”

②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动天地。“因”“鼓噪”“诸”

③即使是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  “无所”“推”“胜流”“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