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B (知识:相知相识的人。)
10.C(形容词词尾。A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
11.D (①句作者感叹时光易逝。②句表明盛孝章是作者健在的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④句夸赞盛孝章才能出众。)
12.B(“勉励”之语不妥,作者是反语相激,若曹操不援救命在旦夕的盛孝章,岂不是会像齐桓公那样感到羞耻吗?)
13.①他被东吴孙氏政权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单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于”表被动1分,“湮没”1分,语句通顺1分)
②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诚”1分,“咫尺之书”1分,“弘”1分,语句通顺1分)
③珠玉没有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都有脚呢!(“胫”1分,“以”1分,语句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 9分)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6. 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的发展。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书院和宋代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6.C (错在“其培养人才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原文是说“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
7.B (原文没有说要“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8.C (一些“民间思想”要通过“书院教育”途径为官方所接受,于文无据。)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 B:有她那样的一生,才有她那样的死,恬退隐忍,完全是一个基督徒的死,死得崇高、伟大。 C: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D:要是那时候没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句的一项是
A:张大江在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B: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C:我信任你,不是因为你是好人;而是因为你骗我,你就会受到比我更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被施以“酷刑”:巨额罚款,法律起诉,甚至倾家荡产,名誉扫地。 D:“高才低就”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之必然,而且这种状况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缓解,因此,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摒气 自惭形秽 仓廒 衣衫褴褛 B:瘐毙 悬梁刺骨 庇佑 冠冕堂皇 C:弥留 言简意赅 寒伧 无精打采 D:亵渎 羽扇纶巾 踌躇 明枪暗剑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寺前有一片荒地,什么都不长。
双目失明的心明大师,在别人诵读经书的时候,摸着锄头垦荒。他一锄一锄整地,播下一粒粒花种。一有空,他就到那里忙碌。
在别人的讥笑中,心明大师撒播的花种发芽了,长了茎,绿了叶,一夜春风,花蕾绽开,和尚们步出寺门,在美丽的花朵面前,都呆住了。
只有心明大师很平静,无论多美的花,他都无法看见。他把荒地变成花地,只是给别人看,并让别人明白:在一个瞎子面前,其实没有荒地。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世界经济普遍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9%,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如果回顾一下历史数据,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更加明显。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而三季度仅增长9.0%。
“中国经济已经从持续升温转入降温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针对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调控政策。虽然效果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充分显现,但只要政策调整不断保持下去,明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10%左右的增长。”张立群说。
专家称我国经济已经从持续升温转入降温状态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高山流水
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的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那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以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个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撰写挽联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惟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是错位了的友情。
16.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4分)
17.在“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句话中,为什么是“无言”的起点和终点?(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4分)
19.结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友情的理解有什么新的认识?(6分)
16.(1)孩童时代的友谊只是嬉戏,并未获得真正的意义。(2分)(2)友情感受与成长往往同时发生,成长的感受往往源自一次友情感受的突变,而长大后才有真正的友情。(2分)
17.“起点”是指对友情的追寻,而“结局”是指追寻的结果。(2分)因为人注定是孤独的,终有一天,要远离热闹,孤舟单骑。也许在追寻友情的过程中会遇到真正的知音,但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也注定会失去这份友情,因此,对友情的追寻也就只是无言的结局。(2分)
18.作者的这句话是含蓄地说出自己也许没有找寻到真正的知音,(2分)但依然对友情充满了渴望和执着。(2分)
19.作者从高山流水的故事中理解了友情的真谛,在他看来,只有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友情的意义。而真正的友情,一定是“曲高和寡”的,寻找知音,要经历苍茫云水间的追寻,甚至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寻到。也许在不经意间找到了知音,但因为天地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因而也无法真正地拥有他。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友情也许并非真正的友情,而所谓的知音也是只是虚妄。(3分)(自己对友情的理解3分)
默写和填空:(10分,每题1分,见错无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2)千岩万转路不定, 。 ,栗深林兮惊层巅。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
(5)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
(6) ,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
(8)云中谁寄锦书来, , 。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
(10)《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 》并称“ ”。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
(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木兰诗》 “乐府双璧”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荆州十首(之一)①
苏轼
柳门②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楚境横天下,怀王③信弱王。
注释:①苏氏父子三人由四川取水路经三峡,抵荆州,后北上开封。诗人兄弟二人在前两年同榜中进士,而其父亲也得到朝中大臣推荐进京为官。②柳门,荆州城大北门。柳门外是通往宋京城汴梁的大道。③怀王,楚怀王。楚怀王听信庸人子兰的谬论,身入秦廷,客死他乡,为天下人笑。
(1)全诗对情感不着一字,但远行的心情还是透露在字里行间,请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4分)
(2)“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一句,与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意略同,请比较这两句诗的境界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一)、写景抒情:前两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正是阳春时节,东风拂面,万物萌发,大地正蕴育着无限生机。此时,苏轼正春春年少,壮志满怀,在美好的春天里驱马北上,意气扬扬,心情自然十分开朗。(二)、借古抒怀。作者谈古论今,讽刺了楚怀王轻信小人,任用奸臣,在“楚境横天下”的国势下,身入秦迁,竟然客死他乡,为天下人笑的可悲结局,表达了自己满怀理想,指点江山的豪气。(两个方面各2分)
(2)苏诗,着意表现春天到来的盎然生机。野火扫荡隔年衰败的枯草,为春天的到来扫清了障碍,而东风的到来,将楚汉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一个“动”字,极富动感,表现出了春风吹拂大地的强大力量;白诗重在表达哲理。野火是邪恶的力量,但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野草青青,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