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4道题,不得多选)(8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4)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5)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5)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菊 花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884) 唐末农民起义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1)诗中“我花开后百花杀”中的“我花”与“百花”各象征了什么?(4分)

答:

(2)三、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与之相对立的“百花”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2)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作者笔下的菊花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表现了诗人欲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自信之心、豪迈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

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俭约朴素,终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顷年以来,浸不克终。谨用条陈,裨万分一。

……

陛下在贞观初,清净寡欲,化被荒外。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昔汉文帝却千里马,晋武帝焚雉头裘。陛下居常论议,远希尧、舜,今所为,更欲处汉文、晋武下乎?此不克终一渐也。

子贡问治人。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畏哉?”对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不畏!”陛下在贞观初,护民之劳,煦之如子,不轻营为。顷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何有逆畏其骄而为劳役哉?此不克终二渐也。

陛下在贞观初,抑己以利物,比来纵欲以劳人。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诸心。无虑营构,辄曰:“弗为此,不便我身。”推之人情,谁敢复争?此不克终三渐也。

在贞观初,亲君子,斥小人。比来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恭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见其非,远之莫见其是。莫见其是,则不待间而疏;莫见其非,则有时而昵。昵小人疏君子而欲致治非所闻也此不克终四渐也。

在贞观初,不贵异物,不作无益。而今难得之货杂然并进,玩好之作无时而息。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此不克终五渐也。

贞观之初,求士如渴,贤者所举,即信而任之,取其所长,常恐不及。比来由心好恶,以众贤举而用,以一人毁而弃,虽积年任而信,或一朝疑而斥。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陛下不察其原,以为臧否,使谗佞得行,守道疏间。此不克终六渐也。

……

夫祸夫祸福无门,惟人之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臣所以郁结长叹者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清净寡欲,被荒外。 聊乘以归尽

B. 来纵欲以劳人 行一乡

C.虽忧人之言不于口 请息交以

D.求士如渴,贤者所世誉之而不加劝

10.全都属于唐太宗“渐不克终”的表现的是哪一项?

①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 ②不贵异物,不作无益。 ③以众贤举而用,以一人毁而弃 ④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 ⑤难得之货杂然并进,玩好之作无时而息。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1.对原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鲜明的对比,将“贞观之初”与“比来”太宗的政治举措及生活俭奢情况加以论列,揭示了太宗不能善始善终的问题。

B.文中对太宗的许多批评,不但直言不讳,毫不假借,而且往往直揭其言与心、言与行的矛盾,深入其内心隐秘。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诸心”。

C.通过魏征的奏疏可见当时的唐太宗与隋炀帝完全一样的骄侈和滥用民力,所以唐太宗也是一个昏主暴君。

D.这篇奏疏,用平易朴素、明白晓畅的语言说理,真正做到了辞达而理洽,具有一种朴质明畅的美感。

12.请用“/”线将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昵 小 人 疏 君 子 而 欲 致 治 非 所 闻 也 此 不 克 终 四 渐 也

13.请将上面文言文中加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何有逆畏其骄而为劳役哉?

答:

(2)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

答:

9.C “绝”都是“断”的意思。A教化/造化,指自然。B近来/合。D举荐/都,全。

10.A

11.C唐太宗与隋炀帝不能混为一谈,通过魏征的奏疏也不能看出唐太宗也是一个昏主暴君。如奏疏中说唐太宗“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诸心”,意思是虽然体恤百姓的话还挂在嘴边,但心里想的却是自身享乐。可见唐太宗的做法还未达到昏聩的程度。

12.断句:昵小人/疏君子/而欲致治/非所闻也/此不克终四渐也。

13.参考译文

(1)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

(2)上面奢侈糜费而希望下面俭约朴素,大量地役使劳力而希望发展农业,那都是办不到的。

参考译文:

我在陛下身边做事已经十多年了,陛又曾答应过我,要永远守着仁义之道,始终保持俭约朴素的作风。陛下说过的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但是近几年来,陛下却渐渐有点有始无终的样子。现在谨向陛下分条陈述,希望有所帮助。

贞观之初,陛下不烦扰百姓,不追求物质享受,教化远及国外。可是,现在却派使者到千里万里之外,搜寻良马、珍宝。汉文帝谢绝千里马,晋武帝烧毁雉头裘的事,陛下是知道的。陛下平时常说,要跟远古的尧舜相比,可是现在的所作所为,不要说尧舜,就连汉文帝、晋武帝也不如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一。

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百姓的道理。孔子说:"得小心谨慎啊!那好像拿一根烂绳子去控制六匹马。"子贡说:"何必那么害怕呢?"孔子回答说:"不依着道理去领导他们,就会和我们为敌,怎么能不怕呢?"贞观初年,陛下尽心竭力,爱护百姓,像对待儿子一样地给他们温暖,不随便兴动土木,现在却奢侈放纵了,很想动用民力,还说什么"百姓无事,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二。

贞观初年,陛下对自己要求苛刻,为的是利国利民。近来却放纵嗜欲,大规模地劳役百姓。虽然体恤百姓的话还挂在嘴边,但心里想的却是自身享乐。陛下在恣意营建的时候,总是自我辩护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 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三。

贞观初年,陛下能够亲近君子,斥远小人。近来对小人轻佻而亲昵,对君子只在礼节上尊重。礼节上尊重君子,实际上是敬而远之;轻佻小人,实际上是爱而近之。敬而远之,就不容易看到君子的优点,不等别人去离间,就会疏远他们;看不见小人的缺点,就免不了会亲昵起来。亲昵小人,疏远君子,而想达到天下太平,这是没有听说过的事。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四。

贞观初年,陛下不爱珍宝奇物,不做无益于实际的事。可是现在呢,难得的物品纷纷进献上来而被收纳,享乐用品无休止地在制造。上面奢侈糜费而希望下面俭约朴素,大量地役使劳力而希望发展农业,那都是办不到的。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五。

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经过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就是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的人,也会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看人要看他平时的行为,看事要看已形成的结果。一个人说的坏话未必可信,多年的行为不可能突然发生变化。陛下对一人一事不从根本上研究,就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致使佞人得志,谗言得逞,笃守道义的人被离间疏远。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六。

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象不会发生、现在旱灾遍及全国,坏人在陛下身边蠢动,这是上天发出的警告,这也正是陛下提高警惕努力治国的时候。千载一时的好机会错过了就不容易再遇到了。像陛下这样圣明的君主,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去努力,这怎能不使我忧虑苦闷,叹息不止呢!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李密的《陈情表》始终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辞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B: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他在《滕王阁序》中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因此《滕王阁序》的主旨就是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之情。 C:《井》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的杜运燮的诗,采用的是象征的写法,名义上写井,实则写人。 D:穆旦,本名查良铮,他的诗歌《春》有别于传统的写法,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春天的景物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9月11日,“婴幼儿奶粉”事件自从曝光后,张成寅书记、夏德仁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及时部署,并分别深入医疗机构等单位督查落实。 B: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市政府发布了《大连市重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C: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D: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俗滥 防碍 臭名昭著 生杀与夺 B:媲美 磕碰 见微知著 不容辩驳 C:后裔 尺椟 诉说衷肠 雍荣华贵 D:镂空 笼统 自名得意 不可渝越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60分)

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请以“知己与知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2008年辽宁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为下面的文字补出一句话,小结上文。(4分)

我们经常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我国台湾的营销大师陈安之先生却告诉我们:“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4-是成功之母。”生活中,许多人缺乏的正是这种自我检讨的精神。一遇到失败,他们不是很好地分析自身存在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这种表现于事无补。失败了,我们只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勇于作检讨,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才有可能使自己获得成功。(4分)

假如你是某高中校报的编辑,你想把刘亮程《扛着铁锨进城》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读者,请你写l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5分)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推荐理由恰当给3分,②语言简明、连贯给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扛着铁锨进城

刘亮程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__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0。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品位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竞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苹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撤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

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已不察觉。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停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

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伴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5.作者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看城市,在他眼里,城市有着怎样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2段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我扛着铁锨呢,怕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文题颇有特色,“扛着铁锨”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进城”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B.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C.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D.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铁锨”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E.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与内容相得益彰。

15城市是一块充满__力的待垦的荒地;城市与乡村的事情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城市就像自家的土地,可以种自己想种的东西。(6分.答对一点2分)

16.比喻.如“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将种地和编报两种不同的工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把握丁两种工作自身的特点,又突出了两者的神

似之处。(6分.答出“比喻”2分,答出了好处得2分.结合了有关内容2分。回答“类比”也正确。)

17.(1)“扛着铁锨”意味着自己保持着热爱劳动、踏实工作的品质,有了这.在城市生活就不怕任何困难。(2)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4分.两点各2分)

18 BC (B项从文中看不出“自卑”和“怯懦”;C项“眷恋城市生活”理解错误。由上下文可知,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扛着铁锨”.保持着劳动的本色。)(4分.对一项得2分.答错不倒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