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14分)
寻梅
郝卫宁
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竞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__的一首词《算子・咏梅》。呀!我所敬爱的毛__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这一走进,竟是二十多年。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
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我答应了她。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籍。“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一次出差到坝上,听人说附近有一片干枝梅林。我又惊又喜,几乎是狂奔着到了干枝梅林。我发现她很矮,只有膝盖高,枝干很细;花儿只有黄豆大小,味道却很浓,说不上是一种香还是其他什么味儿。看管“梅林”的人说干枝梅可以随便采.整棵地拔出来就行,一棵五元钱。尽管我很怀疑这夏末秋初开花的干枝梅与心中那迎风傲雪的“岁寒之友”之间的关联,也很怀疑这五元一棵带有了某些“商品”色彩的干枝梅与心中那高洁淡雅的“君子之花”之间的异同,但她毕竟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接触到的最接近梅花的“梅”呀!我采了一大棵.捧了十多个小时回到家。为她找了一个漂亮的花篮.放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然后,不顾家人的牢骚任由她那称不上是香味儿的味儿好几个月地弥漫着整间屋子,任由她枝干花枯后一点一点扑扑落落地掉下,迟迟不肯把她扔掉。后来,一位朋友说那根本就不是梅花,也不是正宗的干枝梅。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
16.梅花为什么能“走进了我的心里”?依据文意.请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6分)
答:
17.文章第4节中,作者和画家对于心中有梅”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8.作者认为“梅花本无形”,又说“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12:03:56
免费下载:《2011年实验中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14分)
寻梅
郝卫宁
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竞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__的一首词《算子・咏梅》。呀!我所敬爱的毛__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这一走进,竟是二十多年。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
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我答应了她。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籍。“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一次出差到坝上,听人说附近有一片干枝梅林。我又惊又喜,几乎是狂奔着到了干枝梅林。我发现她很矮,只有膝盖高,枝干很细;花儿只有黄豆大小,味道却很浓,说不上是一种香还是其他什么味儿。看管“梅林”的人说干枝梅可以随便采.整棵地拔出来就行,一棵五元钱。尽管我很怀疑这夏末秋初开花的干枝梅与心中那迎风傲雪的“岁寒之友”之间的关联,也很怀疑这五元一棵带有了某些“商品”色彩的干枝梅与心中那高洁淡雅的“君子之花”之间的异同,但她毕竟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接触到的最接近梅花的“梅”呀!我采了一大棵.捧了十多个小时回到家。为她找了一个漂亮的花篮.放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然后,不顾家人的牢骚任由她那称不上是香味儿的味儿好几个月地弥漫着整间屋子,任由她枝干花枯后一点一点扑扑落落地掉下,迟迟不肯把她扔掉。后来,一位朋友说那根本就不是梅花,也不是正宗的干枝梅。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
16.梅花为什么能“走进了我的心里”?依据文意.请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6分)
答:
17.文章第4节中,作者和画家对于心中有梅”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8.作者认为“梅花本无形”,又说“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本题关键词:梅花,蜡梅花,白梅花,梅花草,梅花丁,梅花孔,梅花刺果,金老梅花,五色梅花,梅花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