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消息
赵丽宏
早春时节,虽然乍暖还冷,但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大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为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号象,还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
暖风徐来,冰雪消融,春意在大地上悄悄蔓延。春意最早在什么地方露头?苏东坡有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河里游泳戏水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温暖的春意。这其实是诗人的想象,苏东坡诗中没有具体描绘鸭子们如何感知春意,但就这么巧妙一点,已经可以让人联想春意如何不动声色地悄然而至。鸭子们在水中欢腾的模样,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那一片被欢快的脚掌和翅膀搅动的春水,正带着春天的暖意,缓缓而来。苏东坡写早春景象,在他的词中也有佳句:“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这几句诗中,东风是早春信使,吹得柳绿花发。鸭戏春水,表现的是瞬问景象,而东风播春,却是一段较长的时空。
在我的记忆中,古人描绘大自然最初春意的佳句,可以举出很多。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有两句诗写得传神:“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寒冬的冰雪在梅花的幽香中消融,柳条在和煦的春风中爆出了金黄嫩绿,这也是最早的春消息。同样的意境,在李白的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如《早春寄王汉阳》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杜甫的《腊日》中,也有两句妙诗,和李白的诗意异曲同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样的早春诗意,李清照也感受到了:“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从柳和梅在暖风中的变化中感觉“春心动”,是李清
的创造。宋人张耒的《春日》中有两句写得很生动:“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在冰棱滴水融化中,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梢的新绿中,发现春天已偷偷归来。同样的意境,也可以在宋人张枝《立春偶成》中看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到人间草木知”和“春江水暖鸭先知”,属于相类的思路,“草木知”,也可以引动读者的丰富联想,春风中,草木复苏,大地泛出新绿。韩愈咏春,曾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是草树知春,不过却已经春深似海了。他这首诗题为《晚春》,所以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
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月初,正是春之头,在刚刚解冻的田野里看到草芽,心生惊喜。对盼春心切的人来说,这一丝春色初露,实在不过瘾。于是诗人笔锋一转,请来了白雪,这当然是春雪,是冬天的尾巴。雪花在已经萌动春芽的草木间飞舞,仿佛是在向诗人预示春花烂漫的盛景。
多年前我曾以(《早春》为题写过一组短诗,每首六行,写这些诗时,眼前漾动着大自然的春意,心里也出现古人的诗句。其中有《芦芽》,描绘的是我当年下乡“插队落户”时的感受,每年初春,看到河边芦苇发芽,总是心生喜悦和希冀:
出土便是宣判冬天的末日,
尽管寒风仍在江边呼啸横行。
纤细的幼芽竟能冲破冻土,
地下搏动着何等强韧的春心。
不要再为自己的柔弱哀叹,
且看这遍野迎风而长的生命。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3月7日第14版。有删节)
14.“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来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15.作者说“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主要体现住哪些方面?(6分)
16.文中的“春意”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作简要概括。(6分)
17.请说说《芦芽》一诗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4.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还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4分)或者因为那些美好的诗句不会因时间而消逝,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还是来自天地万物,一样会让今人感悟到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2分)一样会使今人从早春的意象中感悟到万物复苏的消息,触发人们对温暖时光的企盼。(2分)
15.①描绘早春景色不直接写春到人间、春光乍泄给人的微妙感受,转而通过描绘作为冬天尾巴的春雪,来表现初露的春色;(3分)②表现早春景色给人的惊喜之情,不是直接描写,而是用飞雪迎春的拟人的手法来表现。(3分)
16.①给人带来惊喜的大自然的春意;(2分)②古人名诗佳句中所表现的意境优美,生动传神,给人温暖和美好想象的春意;(2分)③作者诗中饱含生命活力,令人心生喜悦和希冀的春意。(2分)
17.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方面作答。①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意的赞美之情。借芦苇春来发芽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希冀,表现严酷如寒冬的局面总会因为温暖如春风的时局而改变。同时也在前人描绘的早春诗意中开拓出一个新的意境――早春还是一曲生命的乐章:(3分)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芦芽破土而出所呈现的生命力与文章标题“早春消息”和第一段“严寒已经过去,人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一句相呼应。(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金戈铁马,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牧归荑, 。匪女之为美, 。(《诗经・邶风・静女》)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静躁不同 曾不知老之将至 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素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4分)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4分)
(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2分)“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分)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性,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
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
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道御史 改:改任
B.趣言之 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D.褒表忠节 节:节约
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8.D。(节:有节操的人)
9.B.(①叙述主体是皇帝;②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③回答皇上诘问时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⑤劝诫皇上,皇太子不宜远离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⑥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大事)
10.C。(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
11.(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5分)
(2)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有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5分)
【评分细则参考】“扑以金瓜”,状语后置,1分。“肋折者三”,定语后置,1分。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各1分。“饯都门外”状语后置,1分。“几”,1分。“发”1分。“去”1分。句子通顺各得1分。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英语的“China'’既是瓷器的意思,又指中国,可见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何其密切。现在,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耐用的器皿。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瓷器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
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袁。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除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它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也尽显风采。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窑外,宋代还形成了八大瓷窑体系。
宋代,与宋王朝并存的还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地区的瓷器,以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著称于世。元朝,当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后,不仅迅速发展为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各种高温及低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5.下列对“中国瓷器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B.中国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经济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C.中国瓷器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性。
D.中国瓷器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经久耐用。
B.瓷器成熟于东汉,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元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用“China.,,表示,而“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可能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与中国关系密切有关。
B.研究中国瓷器,不仅涉及各朝代的历史情况,而且还触及到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
C.“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的涌现,和“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宋代中国制瓷业的辉煌。
D.明清时期景德镇能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因为各种烧制技术相当成熟。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刚刚烧制成功,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5.答案:B。(表述的主体为“中国瓷器的胎体”,与题干不符。理解的侧重点在“制作”与“成本”上,也偏离了“中国瓷器艺术”)
6.答案:C。(由第6段的表述可以得出答案。 A项“和”应为“或”,“1200℃的高温”少了“左右”:B项“东汉”应为“东汉晚期”,“一个”应为“第一个”,“青花瓷”应为“青瓷”:D项“成熟的青花瓷”出在“元朝”,“元明清”应为“明清”)
7.答案:D。(“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在元代已经烧制成功。该项的整个表述也属强加因果)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让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为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请以智者四句话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有些文学人物评论,虽片言只语,却能形象地提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老葛朗台――被金钱吞噬的灵魂;诸葛亮――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请参照以上示例,从下列文学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位写一句简短的评语。(4分)
保尔・柯察金 林黛玉 别里科夫 周朴园
(1) 。
(2) 。
示例:保尔・柯察金――用行动诠释生命的钢铁战士 林黛玉――大观园中一束清高孤傲的空谷幽兰 别里科夫――__制度的卫道士 周朴园――伪善的外表,自私的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水・凤凰・沈从文
沈从文曾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的确如此。且不说14岁以前的沈从文是在故乡凤凰小城的一条沱江里泡大的,即便14岁以后到20岁离开湘西去北京“碰运气”以前,他也一直流浪于沅水上下游的各个大小码头。他最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一条条湿漉漉的河街,最看不厌的是那些水上人的作息,最不能忘情的是那些水上人相吵相骂相爱相谑的言行。
对沈从文性格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故乡――凤凰的那条清丽秀美的沱江。他在这里的日光下,认识了大千世界稀奇的色,微妙的光,以及万汇百物的动与静。他在这里尤其学会了思索与想象。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逃学、撒谎被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发现后,少不了都是一顿体罚,但他却从不因此而懊悔。因为体罚虽限制了他“乱跑”的自由,想象却生出了翅膀,使他凭经验想到了河中鳜鱼被钓起后泼剌的情形,想到了满天放飞的风筝,想到了山里歌唱的黄鹂,想到了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认为他的一生,之所以“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都应当溯源于这份因为要亲近自然而养成的逃学习惯,以及在逃学的处罚中练就的爱思索爱幻想的品性。
15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凤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一川藏着梦幻般美丽的沱江水。15年后的今天,为寻梦我又来到了凤凰城东门沱江转弯处的沙湾水面旁,沿着被堆翠凝蓝的崖岸染绿的河水,我走进沈从文故居的仓屋,我仿佛看到被雨水浇得如落汤鸡似的小从文,正被罚跪在这房中的一个角落。可他竞能从檐溜的滴沥声中做着横海扬帆的美梦,口中还喃喃自语:“孤独一点寂寞一点算什么,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或许正是拥有了这份倔强,这份自主与从容,这个生长于偏僻小城里的野精灵,20多年后,才奇迹般地震动了大中国的文坛,成了“京派文人的重镇”。
走完了86年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沈从文又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凤凰故里。他的骨灰一半抛到了沱江的沙湾,一半撒在了沙湾下游不远处的高崖边。这里没有墓圈,没有坟丘,只有一块从山崖上掉落下来的五彩石,周围生长着杂树绿竹和虎耳草,地面上是一片散落的鹅卵石。就着五彩石两侧不大的光面,一面刻着根据沈从文手迹略略放大的四句偈语:“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另一面刻着沈从文的妻妹张允和女士撰写的一首诔辞:“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首诔辞其实是一首“藏尾诗”,把句尾的四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是的,沈从文从来都是“让人”的,从来都是默默地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的。但沈从文又是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他生前手书的四句偈语,分明明确地警示着世人:谁如果不按照他的思索,去思索他和他笔下所描绘的人,谁就别想真正地理解他和认识他所塑造的“人”!伫立于这块最不像坟墓的坟墓前,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沈从文如下的话语:人生是一本永远翻看不完的大书,我只是翻看得太快,看到了许多不该看到的内容,我得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了。于是这位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的自然之子,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永远与高崖为伴,聆听着沱江那美妙动人的水声。
水造就了沈从文,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能随方就圆又能决堤溃防;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它在温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黏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水就是沈从文。
[注]诔辞,列述死者德行功过的文字。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引用沈从文曾说过的话,一方面揭示出对于沈从文“有极大关系”,开宗明义,引出话题;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全篇行文的线索。
B.、本文讲述了沈从文人生的三个阶段:14岁前在沱江里泡大,14岁到20岁浪迹于沅水上下游,20岁后离开湘西闯荡文坛。强调了凤凰的那条沱江对他的性格的影响。
C.、本文兼取引用和叙述的写法,时而让沈从文站出来评说,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时而从作者角度陈述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述”中有评论,“述”中有观点。
D.、“最流连忘返”“最看不厌”“最不能忘情”,作者连用三个“最”字,既写出了沈从文对故乡之水和水上之人的挚爱,同时,也概括了沈从文一生文学创作的内容。
E.、作者想象沈从文的少年生活,深情地描写他的墓地,讴歌他如水的个性,既展示了“水”“凤凰”“沈从文”之间的相契相容,也抒发了作者对沈从文由衷的敬仰之情。
15、请概括回答清丽秀美的沱江成就了少年沈从文怎样的品性。(6分)
答:
16、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沈从文是“自然之子”?(8分)
答:
17、文中偈语和诔辞印证了沈从文的性格特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14.答案:B D。
15.答案:①亲近自然。②爱思索、爱幻想。③倔强、自主、从容。(答出1点给2分)
16.答案:①从小倾心自然。②自然对沈从文的品性影响很大。③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④死后魂归自然。(答出1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答案:偈语是沈从文的自我评价,反映出沈从文的刚强和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性格特点。(2分)诔辞是沈从文妻妹对他的评价,揭示出沈从文一生让人,默默地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的特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
。
(2)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2分)
答:
答:(1)①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②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③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
⑵答:①营造了开阔的意境。②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徵见长史郑:“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曰:“老儒常语耳!” 徵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②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③引为洗马。徵见秦王④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⑤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
[注]①魏公:李密。②安辑:安抚。③隐太子:指李建成。④秦王:指李世民。 ⑤阋(xì):争斗。文中为使动用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虽骤胜 骤:屡次,多次。
B.、又府无见财 见:读xiàn,现成的。
C.、徵不谢去 谢:拜谢。
D.、隐太子引为洗马 引:推荐,引荐。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徵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隋乱,诡为道士。②若浚池峭垒……取胜之道也。③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④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⑤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⑥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胸怀大志,通晓学术,为武阳郡丞元宝藏掌管文书。李密对元宝藏发来的文书总是加以赞扬。但魏徵进十策献秘计,李密却都不予采用。
B.、魏徵见识不凡。当他看到天命归于唐,而李密的部下李处于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时,便给李写了一封信,劝说李离开李密而归附于唐。李得信后便定计归唐。
C.、魏徵考虑问题总是能面对现实,审时度势。当窦建德被打败,魏徵跑到关内,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当了官。他根据当时的形势,暗中劝说李建成及早打主意(对付李世民)。
D.、魏徵性格耿直,敢于直言。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徵事前挑起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魏徵非但不谢罪,反而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
译文:
⑵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译文:
⑶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译文:
8.C 9.B 10.A
11.⑴落魄:意同“落泊”,穷困潦倒,失意不得志。赀:通“资”,钱财。少年时成了孤儿,穷困潦倒,失意不得志,放弃财产不经营。
⑵被:及、遍及,加之于上。卒:最后、终于。固:本来。声威遍及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本来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
⑶蚤:通“早”。器: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满,不满意。此处不宜理解为“怨恨”。魏徵的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魏徵回答说:“如果太子早一点听从我魏徵的建议,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灾祸了。”秦王器重他的坦直,没有不满魏徵的意思。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