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9分)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七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进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降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降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15米/秒。但是,即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墩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高度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也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高度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往来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比对着做,可是在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个接一个的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的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总算是被摸清了。
6、对“γ高度探测仪”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 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 能给飞船一个向上的抬力,把飞船落地速度降到1~2米/秒。
D. 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葛玉君等人试验内容的一项是
A. 在不同季节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B.在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下,γ探测仪测出数据的对比。
C. 返回舱下降速度不同,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的高度不同。
D.在有减震棉花与无减震棉花的不同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成功发射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 保证航天员安全无恙地软着陆的速度是1~2米/秒。
C. 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 在目前条件下,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6、C 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的是“缓冲发动机”。
7、A 试验“从夏天到秋天”是因为测出的数据不一致,并非试验的内容。
8、D 减速一步到位宇航员将不能承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爱她,了解她,娶她。 B: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否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主要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 C:“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前不久李阳疯狂英语讲座在我校大操场上举行,到场聆听讲座的大多是以高一、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高三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D: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住宅的寒伦、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B: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不算是创作,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们同历史归于一类 C:《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回。题目是编者加的。 D:语文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那老女人(夏四奶奶)叹了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 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2)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3)清明节那天,他在村里 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小学同学。
A:迟疑 不齿 偶然 B:迟疑 不止 偶尔 C:徘徊 不齿 偶尔 D:徘徊 不止 偶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6.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两个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6分)
17. 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字。(5分))
18.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19.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模糊一些是情有可原的,就像模糊数学就是了不起的发现。
B.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C.作者认为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
D.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E.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16.(6分)①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②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突出雾的特点,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7.(5分)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18.(6分)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文中有重复性的关键词)。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9.(4分)AC(A项“情有可原”属于曲解,无中生有。C项“但在社会生活中是存在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8分)
①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 》,后者《春秋》与《 》。
②自牧归荑, 。匪女之为美, 。(诗经《静女》)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④《蜀相》中高度评价诸葛亮一生伟绩的句子是:“三顾烦天下计 , ”。
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①《战国策》、《左传》②洵美且异、美人之贻③春与秋其代序、恐美人之迟暮④两朝开济老臣心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9.B(易:改变)
10.B(A连词因为;B 连词“因此”/名词,“旧交情”;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 表并列)
11.D(此句是墨子批评天下士人的话语)
12. D(文中列举晋文公等人的事例,不是说明“兼爱”的好处,而是说明不“兼爱”的害处)
13.①看待别人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
②强大的人就不会控制弱小的人,人多的就不会逼抢人少的,富足的人就不会欺侮贫困的人,尊贵的人就不会傲视卑贱的人。
③所以灵王的臣子都把吃一顿饭作为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C: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民工的劳动,克扣民工工资,甚至殴打民工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提起蜀汉__,有人认为是刘禅懦弱无能、庸碌昏聩所致。这也是过分苛求。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信誓旦旦 搔手踟蹰 融汇贯通 按部就班 B:坚如磬石 一筹莫展 淹淹一息 暴风骤雨 C:眉清目秀 良辰美景 纤云弄巧 舞榭歌台 D:金歌铁马 女娲补天 雕栏玉砌 陨身不恤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某种寻找,寻找一把钥匙,寻找一个亲人,寻找丢失的,或者寻找未知的……于是乎,由寻找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生发了许多感想,生活因寻找而变得更加精彩。请围绕“寻找”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