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送、打发)

6. D(代词,的人)

7. D(名动/名状/使动/意动/形动)

8. C(②写赵奢善于理财④写赵奢严肃军纪⑥写赵奢雷厉风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著名的声乐家帕瓦罗蒂在成名前经常四处巡回演唱,有一天夜晚,他在旅馆里正准备就寝,一阵“呜……哇!”的哭闹声从隔壁房里传来,一哭就是三四个小时,吵得他心烦意乱,好不苦恼!想到第二天的演唱会,一股压力不由得涌上心头。刹那间,他忽然想到:“奇怪?我平常唱歌一个小时就没力气了,怎么这个婴儿哭了这么久中气还如此十足?”

于是,他仔细揣摩这个婴儿的哭声,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婴儿哭时不单是用丹田在发声,还会在快破声的时候把声音拉回来,所以才能连哭许久不间断。

从那天开始,他尝试学习婴儿的发声功夫,经过很久才找到了其中的窍门,终于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声乐家。

有人评论这件事情时说,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必须要有好的心态,才能“变噪音为乐音”;要善于观察;还要能把握机会,善于学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的材料对“开平碉楼”作了介绍。请根据此段文字内容,为碉楼拟一则宣传语,向游客推介。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之历史上开平一带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将之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让人叹为观止。开平碉楼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答:

【解析】碉楼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从表面上看,碉楼只是华侨文化的展现;放大看来,碉楼是世界移民文化的集中。在中国,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这种文化的相异与相融,对于游人具有深刻吸引力。

    答:示例(1)碉楼是一幅幅立体的画,镌刻了开平人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凝聚了祖祖辈辈悠久的精神文化,走进碉楼,仿佛走进了侨乡的历史画卷。

    示例(2)碉楼是童年的歌谣,飘荡在游子的梦里;碉楼是家乡的剪影,镂刻在人们心头;碉楼是岁月的遗痕,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示例(3)开平碉楼,你是饱经辛酸的归根游子,沧桑的眉宇间透着坚毅;你是乡野阡陌中的巨人,风雨里笑傲百年变迁;如今,你更是纯朴热情的开平人民的骄傲,你敞开宽阔的怀抱,笑迎八方宾客!

   示例(4)品味碉楼,如同品味一幅活的画。中西建筑风格,高雅舒适,独具诗情画意。造型设计独特,防盗、防水功能齐全;美丽碉楼,我爱你,更爱你艰苦奋斗、保家护国的历史。(任选其一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不尽的王羲之

刘长春

说中国书法,王羲之是绕不开的人物。

那是永和九年的暮春,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初三那天,按照当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叫“修禊”。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带领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已的一批朋友来到茂林修竹掩映着的兰亭。“当其时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出席之人,皆为当世名士。他们前呼后拥地来到了“曲水”,玩起了当时盛行的“流觞”游戏。这可能是东晋名士中最富文学意味的一次雅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极其难忘的一天。那一天,四十一人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发起人,王羲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为诗集作序的任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旋转。看山,千岩竞秀;听水,万壑争流。晴岚使他沉醉于朦胧,鸟鸣使他留恋于幽深,山风牵衣使他恍悟生命的短暂,杂花生树让他回忆起已经消逝的时光……从自然界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命运与一生,想到快乐与悲哀,想到死,也想到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们这些人……情思、哲思与文思互相激湍,有如春潮拍岸,卷起千堆雪。于是,他挥动大笔,一口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文妙,字更妙。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线索,把一颗颗珠玑串连起来,然后编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我们现在见到的“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墨迹,是唐人的勾摹本。原作早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留一个永远的想象与遗憾。

行书以外,王羲之的真书也达到了“绝致”,天然源于性情,宛如从胸襟流出。其草书奔放如江河横溢,畅快似飞流直下,体势开张,姿态多变,开了王献之“尚奇”书风的先声。

王羲之之人,也颇堪玩味。他少时即有“骨鲠”之名,似乎一生都没有改变。他看不起没有多少才能的王述,后来王述任扬州刺史正好管着他,而且处处与他过不去。他深以为耻,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仕,有他的《告誓文》为证。从此,他飘然于山水之间,以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把人世间的千般污浊、万种思虑都抛在了脑后,实现了他“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夙愿。还有更早的一件事,也见出他的性情。有一次,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家求婚,王家子弟都紧张得不得了,只有王羲之依然坦腹东床,躺在那里睡大觉。郗鉴得知以后大加赞赏,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的书法“俱变古形”,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说起来也真有意思,大王的创新却是由于小王的建议。一个花烂映发的春天,在飘散着墨香的书斋里,父子两人喝着新茶,从自然说到人物,又从文学说到艺术,上下古今,信马由缰。话题转到了书法,儿子王献之突然迸出一句话来:“大人宜改体。”话也许是有意无意之间说出来的,但却给王羲之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是“宁作我”,还是亦步亦趋做“家鸡”?时代把创新的命题摆到了王羲之面前。

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在谈到魏晋风度时曾经指出,这是一种“集体的觉醒”,觉醒于“越名教而任自然”。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尊重人生的自我价值,成了那个时代名士风流的一种理想。品藻人物,由此及彼,发现自然美和人格美,进而追求文学艺术美,在那个时代达到了高潮。陆机的《文赋》、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煌煌巨著都产生在这个热闹的品藻人物和文学觉醒的空气中。王羲之创新的书体,毫无疑问,既得益于他人的觉醒,也得益于他自己内心的觉醒。

16.作者认为“说中国书法,王羲之是绕不开的人物”。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具体原因。(4分)

答:

17.为什么说“王羲之创新的书体,毫无疑问,既得益于他人的觉醒,也得益于他自己内心的觉醒”?(5分)

答:

18.作者从王羲之谈到了“魏晋风度”。请从你所知道的魏晋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中,另举一例,谈谈你对魏晋名士的了解。(6分)

答:

16.答:(1)他创作并书写的《兰亭集序》“文妙,字更妙”,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2)王羲之的真书也达到了“绝致”;(3)他的草书也很有特色,开了一代先声;(4)他的书法“俱变古形”,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每点1分)

17.答:魏晋时期是一个集体觉醒的时代,(1分)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尊重人生的自我价值的时代风尚给了王羲之极大的思想自由和创作自由。(2分)加上他敢于大胆地去追求艺术美,并找到了创新的激情,终使他获得了成功。(2分)

18.答: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大多有以下的特点: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或尊重人生的自我价值);敢于创新,有追求文学艺术美的激情。(根据文章概括魏晋名士的特点,3分)例如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务农,隐居在南山下,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在宁静优美的田园中感受人生的真谛。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赞美隐居生活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举例分析3分,应涉及思想行为和艺术创作两方面)

文学类文本阅读

陈永林

山子没有爹,娘就百般疼爱山子。

娘是个能人,啥事都会做,又治家有方,因而日子过得并不凄惶。进了山子的家,看不出这

是一个没有男人的家。

山子初中毕业,就没上学。山子没考上高中,娘要山子重读一年,山子死也不肯。

山子就跟着娘一起弄土坷垃。

娘不要山子干田地活。娘不想让山子种一辈子田。娘问山子:“你就一辈子玩土坷垃?”

“不玩坷垃干啥?”山子闷闷地应了一句,仍埋头割稻。“嚓嚓嚓……”稻子在山子手里一把把整齐地倒下。

山子做田倒是好把手,可做田有啥出息?一年忙到头,吃没吃好,穿没穿好。

“你就这样没志气?”娘好失望。

山子站起来,伸伸酸痛的腰:“可我能干什么?做生意没本钱不说,还没经验,弄不好就被人骗了。到外面打工,如果找不到事,还得要饭回来。耕田勤快点,吃穿还是不愁的。”

“唉――”娘又失望地叹气。极热。太阳像火球悬在头顶上。

“男人应该有胆量闯。村里许多人没联系好打工的地方,还不都出去了?你是男人,不应该像女人一样畏畏缩缩的,前怕狼后怕虎的。”山子不出声,仍割着稻。

想到山子甘于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娘心里就酸。唉,只怪自己以前对他太溺爱了。

山子憨厚,娘骂他,也不还嘴,任娘骂。娘心里更气,觉得山子这窝囊样,啥事也不成。

后来,娘的话越骂越难听。山子流着泪说:“娘,你咋这样嫌我?”

娘见了山子的泪,自己眼里也涩了,可还是狠狠心,又骂山子。

山子说:“我就不像是你生的。”

“你就不是我生的。我后悔不该捡你这个没出息的窝囊废。”

“我不是你生的?!”山子怔了,拿眼问着娘。娘点点头。

泪刷地淌下来。山子说:“难怪你对我这么恶,原来我不是你生的。”山子跑回村躲进屋,砰的一声关上门。娘的泪便掉下来了。

第二天蒙蒙亮,山子就提着包,背着被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家。

娘立在古樟树后,目送着山子远去。她好想喊山子,可张张嘴,没喊出声,泪水却糊满了娘的脸。山子走得不见影,娘才喊:“山子,我的儿,我的儿。”其声凄衰悲恸,感染得树上的鸟儿也凄凄呜咽起来。

山子一走三年,一点音讯也没有。娘望着望着,眼里就发涩,就悠晃着湿湿的泪。

后来成了实业家的山子回来时,娘的坟上已长满半人多高的青草。

村里的人都讲山子恶。

一老妇人说:“你出生时,差点要了你娘的命,可你……唉,你娘好命苦。”

“啥?你说啥?”

山子跪坐在娘的坟前。

“娘――”山子不停地磕头,额上的血把娘坟前的青石板都染红了。

16.小说中“娘”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4分)

答:

17.“你就不是我生的。我后悔不该捡你这个没出息的窝囊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8.母爱是伟大的,为了望子成龙而付出一切,且不计回报。结合文中的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6.“娘”是一个有着深沉母爱并且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形象。①“娘”见了山子的泪,自己眼里也涩了,可还是狠狠心,又骂山子。”②儿子走后,娘“凄哀悲恸”地喊:“我的儿,我的儿。”都体现了娘为了不让儿子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而不得不狠下心来逼儿子走出去闯世界的深沉的母爱。③文中的第二段文字,对其家境的描写,说“日子过得并不凄惶”“看不出这是一个没有男人的家”,说明娘是一个持家有道,勤劳能干的妇人。(评分标准:人物形象归纳,得2分,①②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得1分,分析出③得1分)

17.答:情节上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正是由于“娘”的这句话才激起了儿子的出走,让他外出闯世界;内容上则体现了“娘”的爱子情深,逼子成龙的性格特点。(评分标准:情节分析2分,内容分析3分)

18.答:示例:母爱是伟大的,它不计回报,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1分)如文中的“娘”,在用谎言将“山子”逼出家门后,独自承担内心的伤痛,就连去世也没让“山子”知道真情,目的只是想让儿子走出家乡,闯出一番事业。(2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常常把母爱看成是我们应得的爱,很多时候都没能体会到其中的无私的爱,她们不希望我们的回报。只是想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这种亲情,把握这种深沉的爱。(3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2)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3)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4)峰峦如聚,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①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④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④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②驿寄梅花:《荆州记》记载:“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③鱼传尺素: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④幸自:本自,本来是。

(1)简析词作首句中“失”“迷”两个字的好处。(2分)

(2)苏轼认为这首词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好,王国维却更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4分)

(1)答:“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与朦胧,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无寻处”埋下伏笔。(评分标准:答出景物特点得1分,答对表达情感与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的其中一点给1分)

(2)答:示例一:赞同苏轼的观点。(1分)

这两句表面上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实则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原来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所以要流到远方去,可是我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或答“实则词人借以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竞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呢?”)(解释原句表面意思并分析深层含义,2分)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山水有情,(或答“以诘问的形式结尾,意蕴丰富”)表达了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示例二:赞同王国维的观点。(1分)

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一个人孤独地客居旅馆,更加上此时此刻,杜鹃正阵阵悲鸣,夕阳正徐徐落下。作者借“孤馆”“春寒”“杜鹃”“夕阳”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分析原句内容及意境,2分)作者这里用了融情于景(或答“层层铺叙、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谪居他乡的寂寞孤独和强烈的思乡情绪。(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答出其中一种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否则酌情扣分。如学生回答两种观点都赞成也可,但要分析到位,言之成理)

5.解析】C。托:假托、假借。

6. 【解析】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都是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B项都是介词,前者译为“被”,后者译为“替”;C项前者是连词,译为“因为”,后者是介词,译为“凭借”。

 7. 【解析】A。⑤是他对身后事的安排,非“忠烈”表现;⑥是侧面烘托,非直接表明。

 8. 【解析】D。文中的“自裁者”为八夫人,非史可程之妻。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列文言语段画线句断句。(3分)

  【解析】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辞家人,呼史德威诀曰/我无子/汝为我嗣/以奉吾母/我不负国/威无负我/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本段文言文有九处需要断开,每对三处给一分)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解析】①我发誓与扬州城同做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殉”,动词用作名词,得1分;“然”,转折  连词,译为“但是”,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译出“审”:确凿、确实,得1分;译出“抑”:还是、或者,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枭①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②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③恶子之声。”

注:①枭:猫头鹰。②更:改变。③犹:仍然。

以上是汉代刘向《说苑》中的一则寓言,你认为斑鸠的话有道理吗?猫头鹰是否该搬家呢?你的身边有类似的人和事吗?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仔细阅读例句,围绕主旨,仿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排比关系。注意结构大体相同,修辞一致,字数相等。

有一种事业至大至伟,她,就是教育!

有一种灯塔照亮航程,她,就是知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府上”是敬辞,用作尊称对方的家,这里可改为“寒舍”或“敝舍(处)”。

(2)“令嫒”是敬辞,称对方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只能谦称“小女”。

(3)“光顾”是敬辞,用于称客人来到,此处只需说“来到”或“走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