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邂逅黄姚,如同邂逅时间犯下的一个美丽的错误。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同时也成就了它的魅力。
②藏于深山之中的黄姚古镇,陆路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因此,水,才是黄姚传奇的起点和终点。通达三江的姚水,使古镇在明清两朝成为出海通衢的商业中心,到了民国时代,随着姚江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重新与世隔绝。当姚水退去之时,时间吻别了这座古镇,悄然而去。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又有谁人知晓呢?
③百年之后,与时间一同归来的,是异乡人的惊艳。当那些来自尘嚣的人们终于到达了神话的彼岸,他们的第一感觉早已题写在古镇一幅斑驳的楹联之上---“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明清风格的岭南民居以九宫八卦阵式布局的街道,更有一方痴山醉水,重重古木参天。昔日商号云集的桂东名镇,今日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名姝洗尽铅华,那般的风情,是令人难以抵挡的。
④古镇的街道,全部是由黑色石板镶嵌而成,年深日久,已被先人的双足琢磨得漆亮如玉。漫步其上,仿佛漫步于岁月一声悠长的叹息。那淳厚的质感,令我甘心在这古镇的青石街上做一缕幽魂,看岁月如何无情,又如何任是无情也动人。
⑤四处弥漫的宁静是黄姚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气是黄姚的内涵。传说,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黄姚就出过11名举人。举子们当年的书生意气、诗酒风流早已浑然内敛,如今的黄姚依然君子如玉,触手也温。这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一块块牌匾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古镇的名片,所谓温柔敦厚,所谓骨感峥嵘,昨日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⑥黄姚依然是任运而恬淡的。这里的人们乐山,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仁者;这里的人们乐水,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智者。信步走去,但见逐闹嬉戏的童颜稚子,皆有三分灵气,枯坐檐下的鹤发老者,尚带七分古风。便是柴门犬吠、舍里鸡啼、梁间黍香,但凡此间风物,皆有一段洒脱悠然的风流态度。
⑦黄姚依然是一卷尘缘未了的浮世绘。斜晖晓照中,袅袅上升的炊烟是古镇的呼吸,捶衣舂米的闷响是古镇的脉搏,而阡陌闾巷间的生息歌哭,是古镇的灵魂。青石街上的木门常常是厚重而细节丰盈的,推开来是“吱呀”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由沉睡中醒来,慵懒的打了个哈欠,迈进去便有一脚踏空的晕眩,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恍然若失而不知今夕何年。
⑧黄姚依然是时间的迷宫。当你凝望那琉璃彩瓦、画栋雕梁,仿佛你凝望的是历史,其实你凝望的是时尚,五百年前的时尚;当你走过一条条静谧幽深的青石老街,仿佛你穿越的是寂寞,其实你穿越的是繁华,康乾盛世的繁华;当你抚摸那褪色的门楣、模糊的雕像,仿佛你感受的是粗朴,其实你感受的是精致,是流年镌刻、风描雨绘的精致。
⑨这就是黄姚,千年一梦的黄姚,多少异乡人远道而来,只为见证今时的雨滴敲打万历年的窗棂,只为猜测古祠深宅背后所隐藏的几许红尘无奈,只为聆听那一江碧水缓缓讲述黄姚古镇的前世今生。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①段中“美丽的错误”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姚江水位下降,古镇失去了旧日的繁华,与世隔绝,但恰好因此保留了它的历史文化风情,成为世外桃源。
B.第③段的意思是说时隔百年之后,异乡人惊艳于黄姚九宫八卦陈式的街道、痴山醉水和重重参天古木,惊艳于昔日桂东名镇成了今日的世外桃源。
C.“骨感峥嵘”指一个的个性、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文中是说如今的黄姚仍留有昔日的文气与灵性。
D.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安宁的世外桃源的形象,突出强调了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
E.人们远道而来黄姚,是为了见证这千年古镇的魅力,探测古祠深宅背后的隐私,聆听一江春水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21.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是哪两项
A.作者邂逅黄姚,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的深深震撼,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同时对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深感惋惜。
B.第②段写历史的回顾,文字简洁精炼,短短几行文字就把黄姚古镇从繁华到寂寞又再度兴盛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原因做了高度概括。
C.第⑤段写黄姚“四处弥漫的宁静”和“幽幽散发的文气”,并举古镇的科举成绩为例,突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第⑥段活用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成语,意在说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已经浸润了黄姚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
E.第⑧段用“历史”与“时间”、“寂寞”与“繁华”以及“粗朴”与“精致”对举,突出强调了黄姚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今魅力依然。
20.DE 21.AB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15题。
亚当・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的讨论的。他所理解的人,其实是具有道德感并遵守规则的人。休谟说,斯密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据此,斯密建立起了一个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所幸,人们天生具有的同感,使人趋向于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利己心。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而能够发现道德规则的,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而是旁观者。斯密说,发现情感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就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同感之情”。所有人都是当事人,但所有人又都可能是旁观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斯密相信,“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种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市场自然也不可能正常运转。而zōng jiāo 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人们遵循这些规则。因为zōng jiāo 告诉人们,人们经过教化也逐渐相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大约正是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概念。如果这里的教堂并不是指狭义的jī dū jiāo 堂,那么,其实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就是“有教堂的经济”,徽商、晋商、浙商,无一不深深浸润在儒家伦理的气氛中,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生活。这些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可能也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斯密批判妨碍个人追求其自由和财富的种种制度,以确立一种“自然的自由制度”,但是,这样一套制度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有资格享有的。假如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今天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市场。在道德消解之后发育出来的市场,肯定是疯狂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国家权威,强制执行正义准则,是必要的。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一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的是“文明”社会。而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是开明的、遵守规则的人。法律、道德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乃是个人从事其市场活动的制度背景。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的努力才会造福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否则,每个人是所有其他人的敌人。那可决不是一个值得过的生活。
(选自《市场的背景》,《随笔》2006年1期,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同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感”就是“同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它属于人们“最普通的、广泛的情感”,它也是建立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B.“同感”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一种约束,使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学会尊重交易对手。
C.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仇家死亡惨状而欢呼雀跃,这种反应虽不道德,但也许人人都会有,所以这种反应属于“设身处地”的“同感”。
D.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也叫做“同感”。
14.关于“有教堂的市场经济”的意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如同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遵循它顺从它会得到报偿,违反者则会得到惩罚。
B.以徽商、晋商和浙商为代表的明清时代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都浸润在儒家的伦理气氛中,并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C.当今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扭曲的市场,正是由于缺乏道德约束,是道德(zōng jiāo )消解的市场。
D.只有国家强制人们执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形成社会秩序,才能形成个人从事市场活动的健康背景。
15.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盗贼也知道偷盗不正当,因此盗贼也会自发地认同“禁止偷盗”这样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B.明清时代成功的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C.只要人们有道德约束,趋于节制,克服欲望与利己心,市场就不会扭曲。
D.亚当•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文明”社会,主张从事市场活动的社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13.C 解析:不道德的反应不是“同感”,“同感”是“发现情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设身处地。
14.D 解析:“国家强制”就不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了”了,“国家强制”只能形成“法律背景”,而不能形成“道德背景”。
15.D 解析:A 项如果这样,盗贼就不会偷盗了――盗贼偷盗时是“当事人”,反对偷盗时是设身处地的“旁观者”;B项少一个“可能”――文中是“或然”说法;C项应是“只有……才……”的表述形式――原文是“假如缺乏……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非A是非B的充分条件,则A应是B的必要条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11.C 12.B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除了向西藏的藏民们学习、访问和进行实地考察之外,还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文学史。 B: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C: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提醒人们,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将严重影响着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 D:在本周末的德甲赛场上,邵佳一最终能否在与纽伦堡队的比赛中出场,奥地利人维森贝格的恢复速度将是关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的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这个日益扩大的市场。 C: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却思考甚少。 D:虽然泡桐树人工接干的方法简便,操作容易,但也必须掌握住关键,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 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2)__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这几个犯罪嫌疑人虽拒不交待问题,但从他们的 看,心里有鬼还是可以肯定的。
A:法治 成规 行迹 B:法治 陈规 形迹 C:法制 成规 形迹 D:法制 陈规 行迹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钱一份的晚报突然长了1元,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多元的MP3也长了l元,甚至lO元,你却不会太介意。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一陌生人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都会感动不已;而你的亲人怎么宠爱你,你都可能视而不见。
在生活中,相信你会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请以“还是你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章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52分切入为宜。
电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上网浏览等等都离不开它。
不知你是否注意,有些软件、网站的名字很有创意。请你对下面两个网站或软件的名称创意进行简单评析。(4分)
百度(搜索网站)
迅雷(网络下载软件)
能体现网站和软件特点,评析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每小题2分。
答案示例:
百度:化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诃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既表明网站广泛搜索的功能,又暗示使用该网站搜索会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
迅雷:借用成语 “迅雷不及掩耳”,说明该软件下载快捷方便。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你的思想就可以如天马行空一样纵横驰骋
②也会被开拓成广袤的写作天地
③积极深入的思考大大地拓宽了写作的空间
④即使是有限的生活经历
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住你
⑥只要你能积极思考
答:
③⑥①⑤④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