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不得超过30字。(6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主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参考答案:语文教育的“人技”“人格”“人生”三重境界教给学生真、善、美。
评分说明:只概括出答案句子的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给3分,全正确给6分。
某校对高一280 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对研究性学习态度 | 人数 | 比例 | 其中参与研究性学习情况与比例 | |
喜欢或比较喜欢 | 229 | 81.8% | 有参与经历者占57.6% | 无参与经历者占42.4% |
不喜欢 | 51 | 18.2% | 有参与经历者占9.8% | 无参与经历者占91.2%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 (3分)
(2) (3分)
参考答案:(1)无论有无研究性学习参与经历,八成以上(或“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
(2)有参与经历者对该课程的喜欢比例比无参与经历者更高。(每句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__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__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6.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画了冬夜的雪花,这有什么作用?(4分)
17.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两口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深沉的爱,这种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8. 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做一简要分析。(6分)
16.①营造一个肃穆静寂的氛围,将读者自然带进故事中去;②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③为整篇小说“定调”,白色的雪花暗示了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
17.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③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④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每点1分,答对4 点给5分)
18.参考答案: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雪夜》中,儿子这个角色似生实死。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在一系列假象之后,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震惊了,进而引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老人们对死去的儿子极度怀念的深情意味深长,用儿子还活着的假象来安慰自己,作者在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同时,又通过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似乎在暗示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或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把笔触延伸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原因上,这些悬疑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本题为探究题,考生能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做出合理的解读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__,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__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zōng jiāo 的‘zōng jiāo ’”,这个“zōng jiāo ”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对此却毫无所知,这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地球村变小了,诸如奥运会在内的许多关乎大家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办,也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才能将国际社会的好事办好。恰如英国奥委会__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12.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zōng jiāo 的zōng jiāo ”。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的约定。
E.是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14.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4分)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12.B E(A是对“精神”的比喻,没有揭示“精神”的本质。C、D不是“精神”,是体现“精神”的2个事实)
13.C(承诺内容的概括既表面化,又不能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无中生有)
14.(1)把奥运会当作反华的机遇。(2)煽动各方人士参加“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3)用辱骂中国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每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得4分)
15.(1)把许多与奥运会毫不相干的东西与奥运会联系在一起。(2)对奥运会的高尚精神一无所知。(3)不仅不共同承担国际责任,而且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每点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韩愈《师说》)
(4) ,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1)千树万树梨花开 狐裘不暖锦衾薄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而望矣(3)其出人也远矣 而耻学于师 (4)无言独上西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 房 春 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l)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
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2)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对)。(2分)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2分)
5.D(间:从小路)
6.B(A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用。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可不译。两个“乃”都是副词,才,就。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7.C.名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点火”)
8.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9.(1)再遇 督 兵 疾 趋/次灵 壁/遇 孝 庆 驻 兵 于 凤 凰 山/将 引 还/再 遇 曰/宿州虽 不 捷/然 兵 家 胜 负 不 常/岂 宜 遽 自 挫/吾 奉 招 抚 命 取 徐 州
(漏断、错断一处不扣分,每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2)①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3分)(飨:“犒赏”1分,薄:“逼近、迫近”1分,句子通顺1分)
②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3分)(迫:“追赶”1分;虞:“忧患、危险”1分,句子通顺1分)
将下面打乱了语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②人人生而平等③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④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⑤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⑥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A:①⑥④③⑤② B:⑥④③⑤②① C:⑥③②④①⑤ D:⑥②④①③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B:近年来,我市从中小学教师中先后抽调了2000多人次去农村学校支教,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C:在吴征镒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的时候,凡是拟用稿件,都要仔细审核校对,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修改,有时候审稿的意见比稿子本身的字数还多。 D:医生建议易过敏的人在春季应少晒太阳,已经痊愈的日光性皮炎、季节性皮炎病人要注意尽量避免晒太阳,不要使用香皂和碱性化妆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轮皎洁的满月,最容易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想。“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大 海上升起的二轮明月,张九龄遥想自己思念的人也正和自己同望这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面对满月,怀念亲人。
中秋将至,这轮满月又能引发你什么同忆?遥望今年的中秋之月,又将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围绕一个中心,以“中秋月圆”为标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记叙文或以记叙为主的散文。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