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②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2)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弟弟杜顗(yì)患眼病,寄居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牧告假,从洛阳携医前去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诗的前两联创设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解说尾联的内容,并说说本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凄清或幽冷(答案有“静”和“悲”两层意思,答出一层给1分)。(2分)①“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凄清。②青苔长满台阶,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以此烘托出禅智寺的凄清幽静。(答出表现手法1分,表述理由2分,共3分)

(2)谁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华的扬州?而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寂寞度日。(2分)本联既表达了对弟弟眼病的担忧,又表达了对自己前程的黯然神伤和孤寂凄凉的心境。(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诗人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请简述“悲”的具体内容(3分)

(2)、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试就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1) a、诗人缘情写景,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1分) b、写的是自己被流放的伤悲;(2分)

(2)a、这首诗通篇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答其中之一即可2分)b、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2分,任答出其中的2点即可)


解析:

对下面《论语》中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A.孔子的爱徒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来为颜渊买一具外棺。

B.孔子并不同意卖掉自己的车来为颜渊备置棺椁,他以为这样做是不符合礼的。

C.孔子不同意卖掉自己的车,是因为他的儿子鲤拼死反对颜渊使用外椁的作法。

D.孔子不同意卖掉自己的车为颜渊备置棺椁,他以为自己是个大夫,应该备车。

C


解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诗歌,它的“新”,主要是针对内容和形式而言的。内容上,新诗集中反映新生活;形式上,新诗用白话写作,句式长短不齐,有散文化倾向。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说《春秋》而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D.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与重复浪费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指出。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很广的科技资源。科学数据不仅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但由于没有形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大多数仍放在资料堆或档案柜中,没有经过有效的整理和建库,数字化程度较低。很多数据库往往局限于本部门(行业)、本单位使用,甚至个人专用,缺乏部门问的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的数据共享,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家投入的经费有很大部分用于重复采集基本数据,如:用于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的地面设备MODS,美国有18台,而中国已经布设了30多台,而且还在继续增加;目前已建的5-_6千个科技范畴的数据库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的还相当少。一方面是科学家往往很难得到研究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各种科学数据重复采集浪费了国家大量的宝贵资源。因此,科技界强烈要求打破科学数据壁垒,实施科学数据共享。

科学数据资源的价值与其可共享性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科学研究需要使用其它相关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导致科学数据的应用不限于本专业、本领域,而是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所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数据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使数据的使用不会因为满足某时某人的需求而影响任何时候他人对相同数据的需求。

我国现有的海量科学数据主要是靠国家投入,通过各种专项事业和各类科技计划来获取并积累的,是一种国有资产,是一种全民共同所有的资源。“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决定了数据拥有者必须让科学数据进入公众领域,为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

国际上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为中国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一些国际科学组织也加强了科学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工作,世界气象组织构建的全球电信数据交换系统,国际减灾协会组织的国际灾害信息资源网络等一批全球性数据共享工程已经建成。据统计,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量已经超过了过去5千年的总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开展,“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科技网、教育和科研网、金桥网、中国公用互联网和全新一代的宽带网等一批网络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这些都为科学数据的广泛、方便、快捷的共享提供了基础和技术保障。

程津培指出,在推进科学数据共享的进程中,要转变观念,提高科学数据共享认识,增强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的紧迫感,打破“信息壁垒”,统筹规划,立足国情,建立健全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科学数据资源共享。(节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20期)

对第一段中“瓶颈因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界强烈要求打破科学数据壁垒,实施科学数据共享。

B.我国已经通过各种专项事业和各类科技计划获取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

C.科学数据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很广的科技资源,不仅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D.我国已经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大多数利用率很低,缺乏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的数据共享,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科技资源和国家资金的浪费。

不属于科学数据应该共享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创新,科学数据不再只服务于单一学科,而且科学数据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使用,不会因为满足某时某人的需求而影响任何时候他人对相同数据的需求。

B.我国现有的海量科学数据主要是靠国家投入,通过各种专项事业和各类科技计划来获取并积累的,是一种国有资产,是一种全民共同所有的资源。

C.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式下,必须转变观念,要提高对科学数据共享的认识,增强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的紧迫感,统筹规划,加强合作,打破“信息壁垒”。

D.当前由于诸多原因,科学家往往很难得到研究所需的资料,而不得不进行各种科学数据重复采集,浪费了国家大量的宝贵资源。

下列对实施科学数据共享的有利条件的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国际上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为中国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

B.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量已经超过了过去五千年的总和。

C.“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科技网、教育和科研网、金桥网、中国公用互联网和全新一代的宽带网等一批网络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D.中国已经布设了30多台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地面设备,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并且目前已建成5—6千个科技范畴的数据库。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数据的这种可共享的特性,决定了要实现科学数据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要以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为前提。

B.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和按照不同需求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以及个人家庭、身份、经济状况等信息。

C.投入大量资金而产生的海量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尖锐问题。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已成为国家资源有效利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D.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创造科学数据开放、流通的共享新秩序,不仅是建立健全科

技创新体系的迫切需求,也是信息时代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小题】D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解析:

【小题】见第一段和第三段)

【小题】是实现数据共享应做的工作和思想上的准备)

【小题】这些设备用于重复采集数据,造成严重浪费,见第三段)

【小题】不包括“个人家庭、身份、经济状况等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1分)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昔闻洞庭水,______________ 。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6)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唯见江心秋月白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今上岳阳楼  乾坤日夜浮          (6)或重于太(泰)山,或轻于鸿毛

(每小题1分,错1字或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该小题不计分)


解析:

无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佯狂 打烊 庠序 然无恙 B:箴言 签注 信笺 团结无间 C:后裔 迤逦 绮丽 嘉言懿行 D:胸脯 苗圃 果脯 浑金璞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一10题

陈景润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建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自负的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他们由衷地在这两位中华俊杰面前顶礼膜拜。

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这位数学巨星,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当一代伟人__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 “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鸿篇巨著。

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

“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

历史是不朽的。那是源远流长的母亲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

陈景润必将得到永生。

8.文章前两段是怎样展现陈景润的辉煌成就的?请简要分析。(4分)

9.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分)

(2)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3分)

10.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数学大师陈景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点出陈景润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指出他开创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又从他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侧面表现陈景润成就的举世瞩目。  (每点2分,共4分)

9.①说明他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即使在死后都位于世界领先地位,都位于科学顶峰。②说明陈景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像登珠峰那样历尽艰难。(2分)    

   (2)陈景润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曲折艰难的一生,又是壮美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3分)

    10. 要点: (1)执著坚定;  (2)毅力顽强:  (3)吃苦耐劳;  (4)隐忍不言;  (5)生活简单


解析:

8.无

9.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0.本题为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不可随意发挥。应立足于主人公的言谈举止、人生经历、处世态度,概括其特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一10题

陈景润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建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自负的日本人,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称道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祖冲之,一位便是陈景润。他们由衷地在这两位中华俊杰面前顶礼膜拜。

陈景润,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数学家,堪称时代的楷模,世纪的丰碑。这位数学巨星,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当一代伟人__了解到陈景润顽强拼搏的传奇式经历和出类拔萃的业绩后,无限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 “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鸿篇巨著。

他的经历比传奇更曲折。

他的性格比小说更鲜明。

他的气质如南方的榕树。

他的品格是北方的桦林。

“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强烈反差的人格构造,展现出一系列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美学风采。枯燥的数学,被陈景润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而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同样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

历史是不朽的。那是源远流长的母亲河。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

陈景润必将得到永生。

8.文章前两段是怎样展现陈景润的辉煌成就的?请简要分析。(4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点出陈景润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指出他开创了数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又从他的身影几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关注倾慕的目光,侧面表现陈景润成就的举世瞩目。 (每点2分,共4分)

9.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1)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分)

(2)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3分)

10.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数学大师陈景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9.①说明他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即使在死后都位于世界领先地位,都位于科学顶峰。②说明陈景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像登珠峰那样历尽艰难。(2分)    

   (2)陈景润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曲折艰难的一生,又是壮美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3分)

    10. 要点: (1)执著坚定;  (2)毅力顽强:  (3)吃苦耐劳;  (4)隐忍不言;  (5)生活简单


解析:

9.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0.本题为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不可随意发挥。应立足于主人公的言谈举止、人生经历、处世态度,概括其特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