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攫取 横征暴敛 诙谐 火力侦查    B:脉络讳疾忌医 琥珀 恍如隔世 C:纠查 进退维谷 媚俗 置若罔闻    D:娇娆 竭泽而鱼 栽赃 见仁见智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__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__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__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__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翻译下面一段文言语句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柳宗元《三戒》)

我一贯憎恶世人,不懂得推究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借助外物以逞强,或者依势来求取非类,表现出技艺来激怒强者,利用时机来肆意地行暴,这样的结局是使自己最后遭受祸害。 


解析:

《三戒》是柳宗元的名篇,通过三种垂诫世人的现象,表现了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切人生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下面题目

“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是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痛苦经历的总结。中国并不是自觉自愿地加入现代化的行列,而是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首先是因为“挨打”,反复的“挨打”,打掉了中国人天生的优越感,创造了中国人的落后感和自卑感,也创造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

西方人掀起的现代化浪潮,是一个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均进行毁灭性破坏的浪潮。它创造某种普遍性的标准,将进步、发展、富强、文明、先进、发达纳入一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中来。它创造了“文明的”侵略性和侵略性的文明体系。它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扩张主义的商业贸易强行推广到全世界,人类于是进入一个全球时代,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景观开始走向凋零。

在“落后”这个词里,隐藏着许多现代性的观念前提。第一个,它假定人类的文化总体上处于一个动态的格局,相反,如果诸种文化只是静态的分布,则说不上先进与落后;第二个前提,它假定诸文化处在一个单向的运动过程中,相反,如果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则不能有意义地谈论先进与落后。落后与先进来自田径赛场上,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跑,于是有的先进有的落后,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使大家都在跑也说不出谁先进谁落后。

由“落后”一词所带出的文明普遍单向线性发展观,是对文化生态观的反动。在文化生态观看来,评价一个文明不是通过标定它处在所谓的人类普遍历史发展轨道上的什么位置,而是依据它自身内在的活力,它处在自身生命周期的什么位置。因为每一种文明都像一棵树那样,有自己生长盛衰的历史,有自己生命的光彩和特色。对待文化生态景观的原则应该是,相互景仰、欣赏和容忍。怀特海说得好,人们希望他的邻居足够的相似以便相互理解,足够的不同以便相互羡慕和欣赏。这是人类发自本原的心声,是文化生态得以维护的根据。

抛开现实的、功利的考虑不论,中华传统文明被迫中断而加入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并不是一件真值得我们欢呼的事情,而应该看成文化生态上的一个大悲剧。它同世界各地其他许许多多土著人以及土著文化的灭绝一样,是现代性制造的严重的文化生态灾难。生态学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只有多样的文化才有可能造就繁荣而多样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局面,使人类和平而安宁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今天,当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民,全部加入这个本质上富于侵略性的现代化行列里来时,世界安有宁日乎?   (节选自吴国盛《落后就要挨打?》)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踏上现代化的征程,是一个被迫而为的痛苦历程。

B.在“落后”这个词里,隐藏着许多现代性的观念前提;可以说,这个词的提出跟随着先进的文化观念。

C.作者用树来比喻每一种文明,是为了说明各种文明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和特点,支持自己提出的评价一个文明的真正标准。

D.作者认为中华传统文明被迫中断并加入现代化的世界潮流,是和文化生态观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小题】 B


解析:

【小题】B “跟随着先进的文化观念”不对,作者对现代性的观念是持批判态度的。


如图所示,有一块半径为R的半圆形钢板,计划剪裁成等腰梯形ABCD的形状,它的下底AB是⊙O

的直径,且上底CD的端点在圆周上,写出梯形周长y关于腰长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它的定义域.

y=-[6fe534a36d489176.gif]+2x+4R,定义域为(0,[281c57e01c3c9983.gif]R)


解析:

AB=2R,C、D在⊙o的半圆周上,

设腰长AD=BC=x,作DE⊥AB,

垂足为E,连接BD,

[92ade3fad61f4204.gif]那么∠ADB是直角,

由此Rt△ADE∽Rt△ABD.

∴AD2=AE×AB,即AE=[ad4532b93f6ddd94.gif],∴CD=AB-2AE=2R-[6fe534a36d489176.gif],

所以y=2R+2x+(2R-[2a38f0454c00a31b.gif]),即y=-[2a38f0454c00a31b.gif]+2x+4R.

再由[3a535ad7a92ccd08.gif],解得0<x<[281c57e01c3c9983.gif]R.所以y=-[6fe534a36d489176.gif]+2x+4R,定义域为(0,[281c57e01c3c9983.gif]R).

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 分别是

B、D


解析:

产生喷泉的条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大,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CO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不能产生喷泉,但在NaOH溶液中因发生CO2+2NaOH=Na2CO3+H2O,其溶解度显著增大,此时形成喷泉。题干要求液体充满烧瓶。

儿童如诗

赵思运

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他了洞穿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女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了”。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锹动土的德国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椎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像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这首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最沉静也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记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说里写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的。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

它是给鸽子走的

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

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

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

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而上学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

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1. 为什么说“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2. 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1 这个美好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2 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3.结合全文,说说对“儿童如诗”的理解。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的原因是,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儿童富有诗意的世界震撼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诗人审视反思生存中的理性。

B. 我们读纳粹集中营小女孩的诗都会产生震撼、不寒而栗的感觉,因为这首诗不仅控诉了纳粹的罪恶,更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人类以及美好世界的尊重。

C. 马斯洛的“健康的儿童性”认为,在对待生活方面,儿童要多一些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成年人要多一些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这样两者就会找到诗性与理性的最佳结合点,既能揭示社会的底蕴,又能重新放射诗性与神性的光辉。

D. 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义是“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一种“洞穿万物”、“与万物沟通”的神力。

E. 作者笔法质朴自然,以平实的语言阐发了令人深思的哲理:儿童如诗,人们要在诗歌和儿童的引领下走出迷茫,寻找光明。

1. 因为儿童眼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灵性、有诗意的,儿童有能直接与万物沟通的神性;儿童能点燃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成年人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2. 1在这个尊重生命、尊重人类的美好世界中,弱小的生命应得到保护,堕落的灵魂应得到拯救。

2孩子单纯的话语里有天真、陌生、非理性的眼光,有人性与形而上学的神性原则,有被强调的精神价值,它能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3. 1儿童有洞穿万物、直接与万物交谈的神性,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儿童的眼里的一切都是有诗意的,儿童的世界是诗的世界。儿童和诗歌都以一种诗性的、神性的方式去观照生活和世界。

2儿童和诗歌都能将人们从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状态中解救出来,还原生活的诗性与神性。

4.  A D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

7.C

8.B

9.C

10.D


解析:

7.“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从以上三处可推出。

8.“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将来”说明还没有建成,说“现在”有误。

9.“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可推出。

10.作者并没有否定这一方案,只是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待论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08年,美国联邦政府拿出了5亿美元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住房”的特别援助计划,政府为没有自住房的家庭首次购房补贴一些费用。 B:从这一串科学经历看,王淦昌始终站在世界前沿科学的制高点上,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还没有比拥有如此丰富的科学经历更为饱满的人生吗? C:作为互联网上目前功能量强大的免费搜索引擎,Google的索引目录中储存有30亿个网页及网页快照,用户可以使用多达86种左右的语言文字进行搜索。 D: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目前中国探月工程进展顺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于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