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泊自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__,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1)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诗人与鸥鸟分别住于沙渡之上的景象。诗人把鸥鸟与明月看作是朋友一般,可以在洲渚之上分住,可以相邀来船上共眠。(3分) 

(2)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漂泊江湖,无法排遣的愁思,以及对国家灭亡的哀痛之情。(2分)诗人先直抒胸臆,以“无奈”抒发愁思之浓;再借景抒情(或用典),通过听到杜鹃声使人更添愁思来表达“离怀”之深。(2分)


解析: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3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触听不懂自己孩子常用的词语,交谈时如同听外星人讲话;越来越多的孩子埋怨父母跟不上时代,无法和他们勾通。当大家都在抱怨对方的时候,英国13岁少女露西出版了一部包括了300多个新词、怪词的新新人类专用词典,使家长破译青少年“语言密码”提供了便利。这种创意和实际行动实在叹为观止。

(1)“感触”改为“感叹”。

(2)“勾通”改为“沟通”。

(3)“使”改为“为”。

(4)“叹为观止”改为“令人赞叹”(令人钦佩)。


解析:

任意3处均可

下列词语中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脚趾 洗炼 自鸣得意 光阴流失 B:敕造 嬉闹 茹毛饮血 完璧归赵 C:桅竿 躁动 繁文缛节 出类拔萃 D:瘦削 厮打 撒手人寰 良辰美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我国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前,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10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 (注: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 分析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2) 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小题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

【小题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小题2】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小题3】短期内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但从长期看,突击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可以从制度对劳动者的生活、收入和劳动积极性等方面考虑。

【小题2】参照课本44页提供的常见办法处理。

【小题3】可以从问题的两面性即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来考虑解答。

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棚子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①④②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③⑤④②①

D


解析:

注意事物之间的逻辑顺序和词语之间的相互照应。如先左后右、从上到下;“又是一片松林”的“又”与“在松林中行”照应;“半人高的茅草”与“还有很美丽的骨牌草”照应;“一条小溪”与“溪中的几块垫脚石”照应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按照相关法规,我国目前不允许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对于社会上热销的小产权房,建设部不久前特别发出“风险提示”: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此类房屋,将无法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然而,面对相关法规设定的禁区,一些小产权房项目在现实中仍变换着各种形式销售,成为一个灰色的监管区域。

开发小产权房的环节基本都是暗箱操作,集体土地的价格都是村镇干部与开发商私下达成的,土地转让的费用无从知晓,而建成后产生的非法暴利更加惊人,甚至超过了商品房。

小产权房的风险首先是因没有土地证,不能上市流通买卖。为应对这个难题,在转让房屋时,只要到村委会办签字盖章,修改一下原买房人与村委会的合同,再交纳售房款l%的费用就可以了。按照有关规定,小产权房不能办理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但在天津“育水佳苑”的售楼处,就有渤海银行可以提供房屋转按揭贷款的广告。

小产权房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由于级差地租的扩散效应,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区位优势凸显。建造小产权房的土地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和配套税费,绕过了层层审批关口,并且销售时也不缴纳相关税费。在巨大的土地收益和房地产开发利润的__下,一些城郊农村房地产违规开发的势头愈演愈烈。

怎么处理已建的小产权房才能既让群众接受,又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各地政府都十分“挠头”。据了解,石家庄市曾在去年10月实施小产权房__试点工作,但是发现问题很多,只好宣布暂停。南京市规定,凡是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土地用途规划的小产权厉项目,经补办手续后可以领取产权证与土地证。遗憾的是,目前南京市尚没有一个小产权房项目补办“两证”。小产权房牵涉众多群众利益,政府不能轻易处理。尽管如此,对违规小产权房该拆的要拆,该罚的要罚,决不能再出现新的小产权房,否则会助长顶风违法。

有关官员则表示,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只有一条路:国家征收。而要解决现有的小产权房,靠每年的土地利用指标逐步消化,是个漫长的过程。

京郊一位村干部说,小产权房最初有其合理的一面。前几年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村组街道要自筹拆迁安置费,根本没有财力,开发小产权房也是迫不得已,而小产权房获得的利益也用到了公益事业上。尽管没有产权讧,但在城市房价高涨刺激下,小产权房已逐渐成为除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之外的一种城市房

屋供应类型,起到了城乡之间利益再分配的作用。然而,在利益的__下,小产权房的违规建设越来越突出,购买者也从最初的农民、折迁户日渐演变为城市市民。专家认为,大规模出现的小产权房,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怪胎”,使国家减少了大量土地出让金的收益,是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同时还威胁到耕地保护红线,也暴露出了城乡土地二元管理的巨大漏洞。

1.下面对“小产权房”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产权房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贿买的没有房屋产权登记证的房屋。

B.小产权房一般是指建在城郊农村土地上的没有产权证的商品住宅。

C.小产权房主要面临没有土地证、不能上市流通买卖的风险,但只要到村委会盖

章并修改买房合同,卖房人再交纳一定费用就不存在此类问题了。

D.小产权房不能办理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但可以向银行申请房屋转按揭贷款。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产权房虽然在社会上热销,但它是属于违反国家相关法规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开发的房地产。

B.石家庄市和南京市都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试图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但终因种种问题,最后都被迫宣布暂停。

C.要解决现有的小产权房,靠每年的土地利用指标逐步消化,是个漫长的过程。

D.小产权房最初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时至今日,在利益的__下,小产权房带来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其负面作用也凸显出来。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政府部门能加强监管,那么即使小产权房项目变换形式销售,也难以销售出去。

B.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可以通过违规开发城郊农村房地产获得巨大的收益。

C.对小产权房的处理,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而短时间内还难以彻底解决小产权房问题。

D.大量建造商品房,保护耕地,加强城乡土地管理,可以遏制小产权房越来越多的现象。

1. B

2. B

3. D


解析:

1.A项,应是“非集体经济成员购买的”;C项,“但只要……问题了”表述不当;D项,不可以向银行申请房屋转按揭贷款,文中只是说渤海银行有这方面的广告。

2.最后都被迫宣布暂停”错,暂停的只是石家庄市。

3.前提与结论之间有不严密的地方。

(2009年3月山东省宁阳一中高考模拟1题)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____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1题)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中国人的这种文化情结源于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是他的三部诗集。

B.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他因为写作歌颂自由的诗,于1820年被沙皇流放到南方。

C.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爱国知识分子、民主战士。作品有散文集《踪迹》,长诗《毁灭》。

D.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

C


解析:

《踪迹》是散文和诗的合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