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①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离人强。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字挺斋,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工乐府,善音律。著有《中原音韵》。是我国音韵学力著。其散曲现存小令三十一首,套数三套。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1)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2分),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2分)

(2)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的可闻可感,(2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2分)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危而不持,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是谁之过与?《论语》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5)四围山色中,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1)颠而不扶    龟玉毁于椟中      (2)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3)雕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齐人勿附于秦    则胜负之数

(5)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解析:

新闻阅读(共15分,每题3分)

梦 碎 雅 典

①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②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③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④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⑤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路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⑥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⑦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⑧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⑨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⑩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⑾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⑿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⒁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⒂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

A.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 B.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主体部分.

C.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结尾部分. D.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背景部分.

文章开头两段的主要作用是:( )

A.主要作用有:作个交代,让大家知道事情的结局。

B.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让人们知道奥蒂又一次输,引起大家的同情。

D.让大家知道奥蒂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A.让大家知道她的过去,更加同情她.

B.说明她有很老的资格.

C.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但是,运气不好.

D.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

A.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的深深同情。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B.说明观众支持她、同情她的遭遇,但是,她很难过.

C.“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说明她心理不服气.

D.是对不公平的命运的__所采取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奥蒂屡败屡战是好样的,但是,她如果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就不致于每次失败.

B.“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蒂虽败犹荣。

C.胜利了光荣,失败了,并不值得歌颂.

D.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是好的,但是,比赛还是要有实力. 奥蒂缺乏实力.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B


解析:

一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如果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就有不同。参照示例,请根据不同的强调重点,调整下面的句子的语序。

王老师今天上午在语文组给我发了一条短消息。

【示例】强调发短消息的地点:王老师今天上午是在语文组给我发的一条短消息。

(1)强调发短消息的时间:

(2)强调发出消息的人:

(1)王老师是今天上午在语文组给我发的一条短消息。

(2)是王老师今天上午在语文组给我发的一条短消息。


解析:

每点2分,共4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从破损情况和字迹看,这些乱张贴、笔走龙蛇的小广告,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却迟迟不见有人清理。 B:拥有这一切的__祖上既没有殷实家底,自己又从不经商赚钱,还曾经是个走投无路的流浪汉,令人惊讶。 C:她娓娓道来,故事很精彩,我听得出神入化,简直是惊奇,却只能用一句“不容易”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D:如果把两者扯在一起,那样没有丝毫的根据,就好比让理性与感性共处一室,也有人觉得不可理喻。

下列各句中不含有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青雀黄龙之轴 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D: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入大海,但他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阱;

答:

参考示例: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广阔,狭隘者的世界则只是永远钻不出去的__的穴洞;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则只是永远流不动的单调沉闷的死水。


解析:

每句3分。每句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1分;后一句运用比瑜手法1分;与原句句式一致、语意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销。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析:

【小题1】“……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小题2】略

【小题3】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