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垃圾的能力也有限。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__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武功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了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利。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剔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结合文意,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自认为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都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           

对于下列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B. “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C.“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D.“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掠夺自然,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C.人类拥有优越于其他物种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黑奴的解放,不是由于黑人拥有强大的__力量,而是出于白人的高度道德自觉,其实是社会道德的进步。

B.在我们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后,人类就应该停止一切开山截流的行为。

C.金庸的小说,在刀光剑影的打打杀杀中,不仅刻画出侠者武功盖世,同时也着意传播一种深沉的道德意识。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应该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不去打扰其他物种的正常生活。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解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秩序/旗帜 着陆/着想 作揖/开门揖盗 B:河畔/叛逆 松柏/柏油 慰藉/声名狼藉 C:侥幸/矫健 关卡/卡壳 毒蛇/虚与委蛇 D:奴隶/战栗 熨帖/熨烫 铜臭/乳臭未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①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②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③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__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⑤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⑥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__,文化坚守”的意味。 “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以下说法不属于文题中“鲁迅”的一项是( )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且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他的实践。

B.指20 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某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是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的现实背景,同时引文也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解析:

【小题1】根据“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中的“他们”可以明确其所指应是此句前的“……思想家、文学家”。

【小题1】A项是以往对鲁迅的理解,而问题中的“鲁迅”是作者“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新的思考”,也就是对鲁迅新的认识。

【小题1】第四段没有说明“鲁迅”的价值)    9.D见过,认识。

下面四句本为一副对联,请依文意、人物的时代先后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重新排列。只填序号。

①众才一旅 ②人唯八千

③项籍用江东之子弟 ④孙策以天下为三分

最恰当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  ④①


解析: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而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征系请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王长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__,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②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③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①请室:汉代囚禁官吏有罪者的牢狱。②贲(bēn)、育:战国时勇士。《尸子》云: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战国策》曰:夏育,叱呼骇三军。③许由:相传尧要让与君位,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盎遂不谢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①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②且陛下迁淮南王

D.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②唯在陛下耳

下列各组中都能表明袁盎明义善谏的一组是

①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②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③盎遂不谢。       

④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⑤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        

⑥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⑦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⑧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⑧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绛侯是机遇巧合偶获成功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他有能力,却并没及时阻止诸吕为祸。

B.古代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绛侯和孝文帝都有做得失礼的地方。

C.在淮南王之死一事上,孝文帝后悔不听袁盎的多番力谏,以致酿成终生追悔莫及的憾事,只好将其三子皆立为王以补救过失。

D.袁盎虽出身卑微不堪,却最终成为名重一时的权臣。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⑵夫诸吕用事,大臣__,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⑴译文:丞相如果对主上表现出骄矜的脸色,而您又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有失礼节,我私下实在是觉得您不该如此啊!”

⑵译文:吕氏家族当权,大臣独断专行,然而您从代地坐了六乘车奔驰到这如不测之渊的京城来,就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比不上您。


解析:

译文参考: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强盗,后来迁居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的家臣。到了孝文帝即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袁盎当了中郎。

绛候当丞相,退朝后快步走了出来,很是志得意满。皇上对他很恭谨,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您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文帝说:“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候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当吕后的时候,诸吕当权,擅自封王,刘氏的命脉,像丝带一样的微细,几乎快要断绝。那时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扶挽救。吕后去世,大臣们共谋反叛诸吕,太尉掌握兵权,恰巧成功,所以称做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主上表现出骄矜的脸色,而您又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有失礼节,我私下实在是觉得您不该如此啊!”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显得较为威严,丞相也就比较敬畏了。过了些时候,绛侯埋怨袁盎说:“我和你的哥哥素来相当要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说我坏话。”袁盎竟不向他赔罪。

等到绛侯被免了丞相的职位回到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关在狱中,宗室的一些公侯没人敢替他说情,只有袁盎表明绛侯是无罪的。绛侯得以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这才和袁盎倾心结交。

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杀了辟阳侯,举止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应该削减他的封地。”皇上不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的太子准备谋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牵连到淮南王,淮南王被征召,皇上准备用囚车传送,把他放逐到蜀地去。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于是进谏说:“您素来骄纵淮南王,不加一点限制,以至于落得现在这个地步,如今又突然地严惩他。淮南王为人刚愎,万一遭受风寒而死在道途上,您就竟成了拥有广大的天下却不能容人,背上杀死弟弟的罪名,到时又怎么办呢?”皇上不听他,还是把淮南王放逐了。

淮南王到雍地就病死了。皇上听了这消息,不吃不喝,哭得很哀恸。袁盎进见,叩头请罪。皇上说:“正因为没采纳你的意见才到了这地步啊。”袁盎说:“皇上请自我宽心些,这已是过去的事了,难道可以反悔吗?况且你有三样高出世人的行为,这事并不足以毁坏你的名声。”皇上说:“我高出世人的行为是哪三件呢?”袁盎说:“您在代国的时候,太后曾经病了三年,您不曾合眼,也不曾解衣就寝,凡汤药不是您亲口尝过的,都不准奉给太后。曾参作为平民尚难做到这样,而您作为君王却做到如此的地步,比起曾参的孝来那是超过得太多了。诸吕当权,大臣独断专行,然而您从代地坐了六乘车奔驰到这如不测之渊的京城来,就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比不上您。您到了代王官邸,面向西两次推让天子之位,面向南三次推让天子之位。许由只推让了一次,您却推让了天下五次,超过许由有四次之多啊!况且您放逐淮南王,为的是要他劳苦心志,使他改过自新。是由于官吏护卫不够细心,所以他才病死了。”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说道:“那以后怎么办呢?”袁盎说:“淮南王有三个儿子,随您安排了。”于是文帝把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立为王。袁盎也因此在朝廷声名大振。

作文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请以“道德和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开放性试题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敦 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pú sà 。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了。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人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

看着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fó xiàng 。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的坡度微微往上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来的人惊叹生命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的沿壁上飞扬起事,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这些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窟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也在朝我的臂腿发出鸣响。

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pú sà 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

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小题1】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 迈着舞步的马 美丽的pú sà 童子嬉戏图 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fó xiàng

【小题1】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小题1】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小题1】B D


解析: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应接不暇。 B: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从积累资料做起,如果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 C:电影中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独树一帜之处。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静悄悄的。

下面一则征稿启事在语言表达、标点等方面有四处不当,请指出并予以修改。

征稿启事

《青苗》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它的发展离不开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所以本刊诚邀同学们踊跃投稿,同时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也会鼎力相助。从本学期开始,本刊将增设《真我风采》栏目,希望同学们不要敬谢不敏。

来稿要求:严禁抄袭,但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体裁、题材不限;请写清作者姓名及所在班级。

文稿请投到《青苗》编辑部稿件箱,或直接送校刊总编杨老师处。

《青苗》编辑部

2010年10月1日

(1)“诚邀”,诚挚地邀请,不合语境,可改为“真诚欢迎”。

(2)“鼎力”是“大力”的意思,敬词。可改为“竭力”或“尽力”。

(3)将“《真我风采》”的书名号改为引号。

(4)“敬谢不敏”,表示能力不够,难以胜任而恭敬地予以辞谢。也表示辞谢对方的邀约,不能从命。多用作自谦。改为“错失良机”。


解析:

4分,每处1分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 。”

例如: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或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