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埒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余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选自《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有改动。)
注:① 兼卫尉:官职名。② 东昏:侯爵名。③ 直阁:官职名。④ 率素:朴素。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1分)(1) 哀恸过人,杖而后起(2) 兼卫尉江淹出奔(3) 皆酬太官馔直(4) 帝将幸稷宅(5) 稷以刘氏先执此伎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6) 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7) 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稷性明烈,善与人交(8) 奉禄皆颁之亲故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17.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张稷“疏率明烈”的句子写在下面。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2) 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3) 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16. (1) 拄拐杖(2) 逃亡(3) 同“值”,价值,价钱(4) “(皇上)驾临”、“到来”之意(5) 因为/把,将(6) 均是介词,可释为“在……”(7) 动词,参与/介词,和。(8) 指示代词,这些财物,它们/人称代词,他
17. (1) 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2) 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3) 稷单装径还都下
18. (1) 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2) 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3) 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__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注释】:青旗:即酒招,也称青帘,是卖酒的标志。
(1) 上阕首句哪个字炼得比较好?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阕结尾两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请结合题目简要赏析。(5分)
(1)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3分)
(2)(1)将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进行对比,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融情于景(1分)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而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2分)
(2)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则说明代替别人写的这首词,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借荠菜花的形象劝慰“别人”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2分)
无
阅读下列宋词,简答下列问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上阕“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作用是什么?
(2)下阕“天凉好个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这一叠句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2)表面形似洒脱,实则深沉含蓄,愁苦到了极点,深沉的忧愁翻作了自我调侃。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⑴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坚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⑵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⑶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⑷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理论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坚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⑸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选自教材第一册《我的呼吁》(最新版本)
18.①解释第⑴段中划线句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②第⑴段中划线句为了论述—————————————————————————————— 的观点(2分)
19.①第⑵段中“富有将来性的政策”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第⑵段开头说“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请从本段中概括出可以帮助别人的途径。 (2分)
20.下面对本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耶稣的至理名言的引用,为我们中国的俗语“善有善报”找到了理论根据,说明中西方的传统中都有提倡行善的美德。
B.第⑶段中的划线句,看似与本段的中心无关,实则不可缺少。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论述的严密性,使持反对观点的人没有听众。
C.本文结合人类的生存现状,阐释尊重生命的具体内涵,论述如何尊重生命——行善。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D.作者认为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危险有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各种各样的疫病、民族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等。
E.最后一段,作者向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发出呼吁: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避免战争,达到尊重生命的目的。作者的呼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8.①不行善却想改变现实中的暴行 ②行善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
19.①强者助弱者,弱者互助 ②帮助旧日殖民地民众 防治大众疾病 提供医疗服务 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A C
18.无
19. 无
20.不能说“耶稣的至理名言是中国俗语‘善有善报’的理论根据”本文没有“阐释尊重生命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pú sà 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18.本文第五自然段先说“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 后来又说郁孤台“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答:
。
19.倒数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写了“我猛然明白了”,根据文意,说说作者明白了什么。(4分)
答:
。
20.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我与……相会”,结尾二段写“辛弃疾依然……回望郁孤台”“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好处。(6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辛弃疾的《pú sà 蛮》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 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B.第四自然段写“鹧鸪已飞人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八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18.从外表上看,郁孤台是有一种不堪风雨的败落之貌,但它有一种不因兴衰而兴衰的精神。(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说即可。)
19.明白了辛弃疾的词中所贯穿着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20.(1)这样写更易于表达作者在与历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讨郁孤台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2)形象地表现了辛弃疾与郁孤台长存,表达了作者对诗人辛弃疾和郁孤台精神的无比崇敬;(3)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
21.C、E(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是说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说“突出国盛则台兴的道理”,不妥。说“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欠妥,因为旨意是作者所抒发的对郁孤台凝结着的民族之魂的赞颂。)
18.从外表上看,郁孤台是有一种不堪风雨的败落之貌,但它有一种不因兴衰而兴衰的精神。(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说即可。)
19.明白了辛弃疾的词中所贯穿着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20.(1)这样写更易于表达作者在与历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讨郁孤台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2)形象地表现了辛弃疾与郁孤台长存,表达了作者对诗人辛弃疾和郁孤台精神的无比崇敬;(3)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
21.C、E(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是说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说“突出国盛则台兴的道理”,不妥。说“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欠妥,因为旨意是作者所抒发的对郁孤台凝结着的民族之魂的赞颂。)
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如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人们常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感”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是岁,这一说法是由孔子的《为政》而来的。
C.“鸿门宴”主要叙述的是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后来用它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D.报告文学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事实,在具有真实性的同时,更强调文学性。
A
略
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浣溪沙
贺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①。
注:①"些",读"sā",句末语气助词,是古代楚地方言。
有人认为这首词是一首寄情之作,你认为词中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情感?(1分)为什么?(3分)
这首词借勾画一幅恬静淡雅的意境和超凡脱俗的画面,既烘托出折梅女子的美貌可人,寄托了作者的浓浓爱意,又写出了独处深闺的少女的内心隐微,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同情。"玉人和月摘梅花"最能烘托折梅少女的美丽,喜爱之情不言自明;"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借具像实景写折梅人的内心隐微和孤独,词人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
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两兄弟
林语堂
①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②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③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④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予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⑥“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__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 )(5分)
A.文章第一节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往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的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E.文章最后一段凸显了苏轼悲观厌世的思想。
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请加以阐释(6分)
第三段写“那几个月”兄弟俩伯事情,有什么作用?(6分)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请例举二亲人(兄弟、姐妹、父子、母子等均可)或二挚友间的不同点。(8分)
【小题1】AE
【小题2】①外貌、性格、文学才华。
②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
③相对而言,东坡没能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文学创作上,而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每点2分)
【小题3】内容上:增加读者对兄弟俩那几个月生活的了解,丰富读者的认识:突显子由对哥哥的了解,也表明兄弟情深;突显两人的不同点。(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
结构上:进一步照应第二段的兄弟俩的区别(或,丰富了二人的有别之处);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做铺垫;
【小题4】.①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4分)
②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的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2分)
例举酌情给分。(2分)
【小题1】A(开头一节没有涉及苏东坡的性格)(3分)E曲解文意了(2分)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5分)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5分)
(1) 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1分),写出敌人来势汹汹(1分),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1分),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1分)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1分)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2)同意(1分)“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格调昂扬向上(2分)。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与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2分)。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这首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汹,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我们一定能象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到时候也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是名句,“弓月”为新月,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隋军军纪之严明,突现士兵保家卫国的豪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