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人崩溃边缘是在(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 B:三年经济困难时 C:“__”时期 D:“__”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__、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所有物质中的分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组成,这些原子和原子团中的电子要配对才能保持稳定。如果这些化学物质中的原子和原子团的电子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时.就只能靠“掠夺”别的化学物质的电子来保持稳定,因而化学性质特别活跃.容易和别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别的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电子被它们“掠夺”后,因含有奇数电子又成为新的“掠夺者”,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的链式反应。这就是“自由基”的“杰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在地球上,细菌和病毒是人类生命的夙敌,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才是人类更为凶险的敌人。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具有调节细胞间信号、传递细胞生长、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但如果体内自由基过多。则会损伤人体健康。

自由基对人体的攻击首先是从细胞膜开始的。细胞膜化学结构松散,极富弹性和柔韧性,很容易丢失电子。一旦被自由基夺走电子,细胞膜就会失去弹性并丧失一切功能.从而导致心血系统疾病。更为严重的是自由基对基因的攻击,可以破坏基因的分子结构。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整个生命体发生系统性混乱。

自由基可以引发100多种疾病。癌症、炎症、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各方面疑难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着密切关系。炎症和药物中毒与自由基产生过多有关;克山病和范可尼贫血等疾病与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关;而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两者都有关系。

每个人的身体内部会产生自由基,因为人体要新陈代谢,就需要由氧化反应产生能量。这些氧化反应就是自由基的重要来源。人体运动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机体对氧的摄取呵消耗都会增加,体内自由基也将成比例增加。人类在极端不良情绪下,如愤怒、紧张、恐惧等,也会产生自由基。当人体中的自由基超过一定的量并失去控制时,这些自由基就会乱跑乱窜,攻击细胞膜,与血清抗蛋白酶发生反应使其失去活性,甚至跟基因抢电子,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产生各种各样疑难杂症,并导致机体加速衰老。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到处充斥着自由基。X射线、电磁波、到癌物质、酒精、一些药物和污染物等,都会导致自由基的产生。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如炒菜时产生的油烟中,就有自由基,这种自由基使经常在厨房劳作的家庭妇女、中餐大厨肺部疾病和肿瘤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人;此外,还有吸烟,吸烟能最直接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从产生到衰亡的过程就是电子转移的过程,而氧是最容易得到电子的元素.因此,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都与氧有关。损害人体健康的自由基几乎都与那些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有关,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实际上是一种氧化过程。因此.要降低自由基的损害,就要从抗氧化做起。

5.下列对“自由基”是“人类更为凶险的敌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由基会攻击细胞膜,使细胞膜失去弹性并丧失一切功能,导致心血系统疾病。

B.人体内的自由基过量并失去控制时会使基因细胞发生变异,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

C.人体内的自由基是与生俱来的,新陈代谢、人体运动、不良情绪都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必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D.自由基是无处不在的,对人体攻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也可能受到自由基的伤害。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具有调节细胞间信号传递和细胞生长、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也会损伤人体健康。

B.癌症、炎症、衰老、血液病,以及心、肝、肺、皮肤等各方面疑难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C.自由基首先攻击细胞膜,是因为细胞膜极富弹性和柔韧性。

D.如果某些化学物质中的原子和原子团含有奇数电子,它们就会靠“掠夺”别的化学物质的电子来保持稳定。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体内都会产生自由基,每个人的体内本身就具有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

B.许多疑难疾病的发生机理与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清除多余自由基的措施有益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C.只要我们远离X射线、电磁波、致癌物质、酒精、一些药物和污染物等,就能避免自由基对人体造成伤害。

D.过量的体育运动,可能增高自由基对人体伤害的几率。

5、C

6.D

7. C


解析:

7、除了外界环境中的自由基之外,每个人的身体内也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过多也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①灯泡:

②短尺:

①因为有一颗火热的心,才给人们送去光明。②以你有限的生命,量出无限的长度。


解析:

考察的是句子的仿写。这是一道设定命题式的题型。即先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做此类题型要认真阅读题干,仔细品析设定的材料,恰当捕捉原句包含的信息。看采用的是哪种句式,运用的何种修辞;抓住的是哪个特点,说出的是何种道理。分析透彻之后,展开想像和联想,找准所给命题的特征进行仿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下面题目

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

秦始皇不是中国历史的起点,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距离中国文化的开始已经有好几千年了。按照一般的顺序,我们应当先处理其他几个题目,当中首要者莫过于地理背景。当旅游者乘着火车或汽车前往临潼县参观骊山及华清池时,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这种泥土与美国田纳西州一带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当地四周景物通常较路基为高,所以这黄土不难观察。

  本书成稿之日,我们没有绝对的证据,能够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说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期,学者多崇尚后说,主张中国文化之起源,不仅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其使用青铜与铁器尚比这两处至少要迟1000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中国史前陶器上的文饰就和中亚及近东所发现的类似。目前这“世界文化一源说”已被中外无数学者指摘。中国的文字被认为特创一格,即使数目字亦与众不同,陶器上肤浅的相似之处敌不过基本的差异。中国的冶金术即使在原始的阶段也表现出技术上之特色,而无模仿的迹象。中国的栽培作物更显示出中国的农业与近东出于两源。最近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甚至指出,即使在中国境内,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从东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遗迹。

虽说钟摆现在已经摇转过来,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显然比较站得住脚,我们却不能武断地说再也没有争辩的余地。我们可以作的结论是,不管它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中国文化与地理条件的因果关系极深。不论中国当初受外间发明的影响或浅或深都不足改变这观点。

当初期农作物受东亚大陆的土壤和气候影响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因素就开始与当地居民结下不解缘(详第二、第三两章),以后也始终如此。基于这个原因,西安附近之黄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下列与第二段加点的“后说”的主张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

C.中国文化之起源,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

D.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

【小题】A.  


解析:

【小题】  B项为“后说”。C.D两项均支持“后说”。


某租赁公司拥有汽车100辆.当每辆车的月租金为3 000元时,可全部租出.当每辆车的月租金每增加50元时,未租出的车将会增加一辆.租出的车每月需要维护费150元,未租出的车每辆每月需要维护费50元.

(1)当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3 600元时,能租出多少辆车?

(2)当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多少元时,租赁公司的月收益最大?最大月收益是多少?

(1)租出了88辆车(2)当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4 050元时,租赁公司的月收益最大,最大月收益为307 050元.


解析:

(1)当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3 600元时,未租出的车辆数为[c9778a36f2450500.gif]=12,所以这时租出了88辆车.

(2)设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x元,则租赁公司的月收益为f(x)=(100-[2777b879eefeb424.gif]×50.

整理得f(x)=-[d884b4221307bb38.gif] +162x-21 000=-[09484945c2ed4a79.gif](x-4 050)2+307 050.

所以,当x=4 050时,f(x)最大,最大值为f(4 050)=307 050.

即当每辆车的月租金定为4 050元时,租赁公司的月收益最大,最大月收益为307 050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共22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 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遇之 礼:用礼节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太祖见器之 功未就帝崩

B.高氏所诛 拜汴州刺史,号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 上悼惜久

D.叔略有巧思 朝廷叔略所在著称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

②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③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

13、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14、D(而:表顺承|表转折;为: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之:代词|音节助词;以:都是连词,“因为”)

15、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16、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17、(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计数”、“晓习”、“委”、“信”,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素”、“因”、“进”、“奇”,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3)尉迥的部将宇文威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

(“寇”、“击走”,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解析:

13、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14、D(而:表顺承|表转折;为: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之:代词|音节助词;以:都是连词,“因为”)

15、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16、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17、(1)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计数”、“晓习”、“委”、“信”,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2)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素”、“因”、“进”、“奇”,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3)尉迥的部将宇文威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

(“寇”、“击走”,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

【文言文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__,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红磷在Cl2中燃烧发生的化学反应中,若参加反应的红磷与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8,充分反应后,生成物中PCl5和PC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5 B.5:3 C.3:7 D.7:3

C


解析:

设参加反应的P为1 mol,Cl2为1.8mol,PCl3的物质的量为x,PCl5的物质的量为y。依质量守恒定律应有:①x+y=1 mol②3x+5y=1.8×2 mol联解①②,得x=0.7 mol,y=0.3 mol,所以n(PCl5):n(PCl3)=3:7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孙业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法,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为下面文段加上标点符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__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C.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依据的原则是兵法上说的,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上将军会失败,行军五十里只有一半人能与敌争利。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C

1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15.(1) 而以刑罚砍上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2)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傈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3)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解析:

13.“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

14.准确理解句子意义,读准句读。

1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准确连贯表达原意。

文言译文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有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为魏国做事因而当上魏王的将军,但自认才能不如孙膑,便暗地派人召见孙膑。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唯恐孙膑超过自己,嫉妒他,而以刑罚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地来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暗地里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欣赏孙膑而以客礼待之。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己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傈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车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国,俘虏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只要世人一讲起行师用兵,都要称道《孙子》十三篇,所以不复详论,只谈他们的作为建树。谚语说:“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孙子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但却不能使自己从一开始就免遭刑罚。吴起为魏武侯论说山川形势不如道德重要,但用之于楚国,却是以刻薄残暴、缺乏仁爱而丧命。太可悲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全靠包裹在它外面的肌肉和皮肤,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则无能为力。而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证实,以往人们对骨头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导致人们完全低估了骨头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发现,在外来的冲击面前。人类的骨头也会施展自己的惊人秘技。骨头不但防卫有法。而且疗伤有术。

研究人员的这个发现得益于此前其他科学家的一个新奇发现。6年前,科学家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了隐藏在里面的“分子减震器”。这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黏合的胶,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鲍鱼壳具有一定的弹生,相应的也增强了它的抗冲击能力。当时,科学家猜测,人类的骨头里可能也有这种“分子减震器”.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人体骨骼中还真的发现了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研究发现,人的骨头里的胶原纤维和其表面覆盖的仅有一层几个原子厚度的骨盐结晶.能起一定的抗震作用,而把骨盐结晶与胶原纤维连接在一起的是一种胶.这种胶的作用原理与科学家以往在鲍鱼壳中发现的物质相同。这种胶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这使得这种特殊生物胶拥有了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在骨骼受到应力的时候,它们可以舒展开来,以帮助骨骼减少震动的冲击;而当应力解除时,它们又会像弹簧那样,重新盘绕成原来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分子在骨头里面确实能发挥出色的减震作用.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分子减震器”。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像仪,研究人员还拍摄到了这种性能奇特的胶和其自身的缠绕结构图像。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胶的作用并不仅仅提供给健康的骨骼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实际上在因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之后,它还能很快帮助其修复裂纹。胶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发挥自己的粘连特性,把裂纹重新聚合在一起,就像是人们给断裂的骨头打上石膏那样帮助裂纹康复。

也就是说,人体骨头里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就是骨头的防身“密器”,骨头的惊人秘技全是靠它施展出来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或在患某些特定疾病时,或在骨头受伤的情况下,这种分子胶是如何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如果找到答案,人们就可以找到保护骨骼不发生破坏性改变的方法,甚至能逆转骨骼的破坏性生成改变,生物胶将是未来治疗骨骼疾病的重要武器,对于骨折、骨头老化的防治,对促进骨头健康发育,都会提供一系列全新的方法。

5.下列对“分子减震器”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子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起来的生物胶,它是科学家在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的。

B.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能将胶原纤维和骨盐结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

C.“分子减震器”这种特殊的生物胶之所以拥有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是因为它含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

D.“分子减震器”不但能给人体骨骼提供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而且能在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后,帮助修复裂纹。

6.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人们认为骨头对自身的保护没有有效的办法,但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将改变这一观点。

B.在鲍鱼壳上发现生物胶的时候,科学家就推测人类的骨头里也肯定有这种生物胶。

C.生物胶的结构呈缠绕状,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它会像弹簧那样盘绕起来从而保护自己。

D.生物胶修复受伤骨骼的主要办法是利用自己的粘连性,把裂纹聚合起米并使之长出新的骨骼。

7.根据原文提供的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研究鲍鱼壳时获得的结论为后来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如果没有生物胶,鲍鱼壳就没有一定的弹性,其抗冲击能力也将减弱。

C.一旦找到生物胶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答案,就会给医学界带来治疗方法的全面革新。

D.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骨骼的抗冲击能力和修复能力将随之减弱,直至消失。

5、D

6、A

7、C


解析:

5、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给“健康的骨骼”,提供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

6、B.“肯定”错,原文是说“可能”;C.“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错,应是“当外力解除时”;D.“使之长出新的骨骼”无中生有。

7、程度过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