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位同学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竞选发言,读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尊敬的评委,对各位聆听我的竞选答辩表示欢迎。②我竞选学生会__。③我当过班长,工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④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⑤因工作成绩突出,经班主任推荐,在高一时我被选入学生会。⑥如果能当选,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⑦如果不能当选,我会为没有遇到伯乐而深感遗憾。
(1)重复多余需删除的一句是: 。(序号)
(2)不得体需修改的是:A (序号) 修改: 。
B (序号) 修改: 。
(1)需删除的:④(1分)
(2)不得体的句子修改:(每处指出句子1分,修改正确1分,共2分;2个句子共4分)
A:①示例:能向您陈述我的竞选意愿,我感到非常荣幸。(换掉“聆听”“欢迎”且语言得体各1分,意思对即可。)
B:⑦示例:我会为失去更好地为同学服务的机会而深感遗憾的。(换掉“伯乐”且语言得体,意思对即可。)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用:因此
B.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羽遂见禽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许割江南以封权 去以六月息者也
D.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下面的句子(不改变句子的意思,3分)
语言传播起来很快。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成:
语言传播如流感肆虐。
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话剧《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相认后,已经基本洞悉剧中人物之间血缘关系的读者(或观众)对此后事情的发展怀着紧张、担忧。 B:4月22日,__、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__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下大力气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上下的目标。 C:4月21日,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在一个论坛上估算,中国上海2010年世博会将给我国带来1.2万亿至1.5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出效应。 D:《纽约时报》网站发表评论说,沪港股市反弹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政府在过去数日内频繁推出降息等救市措施造成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O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题1】AB
【小题2】“也就是鼻子酸了酸”,是因为我对少年很同情,但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我”见怪不怪了。“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是因为“我”对偷“父”的少年非常理解和爱怜,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小题3】①他对父亲有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敬佩;②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一点2分,6分)
【小题4】A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而入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的人文关怀更清晰。
B不合实际。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注:高祖:梁武帝萧衍,庙号高祖。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 逆:预先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 失其所与,不知
B.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高祖以此嘉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因是以胆勇知名 因击沛公于坐
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很多、才干卓异超群的一组是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颇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象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作品,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归 真(节选)
在我的印象中,因为贫穷,因为没有社会地位,有关陶渊明的生平,除了他自己不算太多的传世文字,见诸其他社会历史文献的记载很少。
对于陶渊明,这样一个结果似乎不太公平。但对于中国文学,却是一种幸事。
陶渊明先生如果不亦乐乎地当代表,当委员,当评委,当客座教授,而社会也不亦乐乎地请他上报、上广播、上电视、上__台,我们也许就读不到那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文,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陶渊明。金元时期的大诗人元好问甚至为此感谢晋朝社会对陶渊明的无知或冷遇,说是“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后人来说,尤其是对步了陶渊明的后尘也操了文学营生的后人来说,弄清陶渊明吃喝拉撒睡的光景如何是无所谓的事,有所谓的事是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精神遗产。
在陶渊明故里,像所有名人故里一样,很自然地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在那些故事里,陶渊明是一个成天昏昏然的酒徒,稍稍清醒的时候,便在几十里外的庙里跟和尚谈佛论诗。
这类故事不管怎样说法各异,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突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的隐逸特征:逍遥自在,落拓不拘,超凡脱俗,无牵无挂。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并非专门研究陶渊明的讲稿里用一再的强调明白而准确地给了陶渊明一个定位:自然。同时也就在无意中给了陶渊明的崇尚者一个难以达成的人生命题:自然。
当然,“有钱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很容易,却不合陶渊明的“高致”。与这可笑相比而成为可恶的是,一些恨不得天下风光占尽的利禄之徒,却总喜欢请人书了“岫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之类挂在客厅里。
所以可笑和可恶,就因为:不自然。
自然是静穆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自然也是激动的:“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自然是健全的生命活力。
自然是一种极度的简朴:“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自然也是一种极度的奢侈:“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自然是内在精神的富有。
自然是一种选择:“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也是一种随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然是独立人格,是不在万丈红尘中迷失自己。
在物质主义高涨的生态中间,一个身心疲惫的人果真能复归本真,质朴自然,那不是一种勇气,不是一种牺牲,而实在是一种福气。
文章结尾:“在物质主义高涨的生态中间,一个身心疲惫的人果真能复归本真,质朴自然,……实在是一种福气。”试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解析:
“自然是健全的生命活力”“自然是内在精神的富有”“自然是独立人格,是不在万丈红尘中迷失自己”分别与前面段落构成具体和概括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不涨价”背后的民生关怀
邓建胜
物价是敏感的民生信号。
1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关于“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等规定,舒解了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行业涨价的担心。
在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带动下,去年下半年起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电、气、水、暖等公用事业部门要求“水涨船高”的呼声很大,涨价传闻此起彼伏,市场上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也越来越突出。春节临近,国务院果断对油、气、水、电、暖涨价冲动说“不”,不仅是防止宏观经济过热,更出于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价格是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符号,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更是敏感的民生信号——因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特别是那些仍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城乡困难群体来讲,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价格哪怕是微小的上涨,都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因此,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干预这些部门的价格,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物价后面是利益。近年来,各方面对物价问题的认识众说纷纭,哪些领域应该市场调节随行就市?哪些领域该政府出面重点监管?莫衷一是。
对于一般产品而言,“买得起”的人才能享受,这是通过价格机制实行的一种公平。但是,价格机制不是实现公平的全部,特别是对于购买力差的低收入者来说,在公共产品领域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可能是灾难性的。政府用强有力的手让那些“买不起”的人也能享受基本温饱乃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既是党和政府的宗旨职责所在,也是一种公平。
如何妥善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临时的价格控制是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建立和完善能够为缺乏购买力的人群“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关乎长远的大事。
举近来深受公众好评的医改新方案为例。此前,政府对各类药物的降价措施接二连三,但最终到患者头上,总觉得实惠不多。原因就在于一时的价格调控,并不能对体制机制起到作用。而新的医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满足公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责任、探索医药分家的新途径,公众普遍认为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办法。
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尽管我们的国力有了大的增强,人民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购买力弱的中低收入者仍不在少数,就业、安居、医疗、养老,仍然是他们放心不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为国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举措叫好,也是对政府加大民生工程投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期盼。
(选自200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物价上涨”原因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果断地提出对油、气、水、电、暖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内不许涨价的规定。
B.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造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
C.市场经济下,通过“物价上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
D.“物价上涨”是国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前提和诱因,也是对政府加大民生工程的具体体现。
2.国家为何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对一些部门提出的“物价上涨”的要求说“不”,其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务院这种做法,可以防止宏观经济过热。
B.国务院这种做法,可以体现国家出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C.国务院这种做法,可以减少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从而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
D.国务院这种做法,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供需矛盾。
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
A.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缓解了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行业涨价的担心。
B.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市场上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也明显起来,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
C.对于购买力差的低收入者来说,在公共产品领域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是灾难性的。
D.医改新方案普遍受到好评是因为这一办法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价是敏感的民生信号。”这句话独立成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在内容上,起到了概括中心的作用。
B.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干预所有部门的价格,就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C.政府建立和完善能够让缺乏购买力的人群“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
D.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 B
2. D
3. C
4. B
1. A.是物价上涨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属于原因。C.观点错误,也不是原因。D.是政策应对方案,也不是原因。
2.观点错。
3.原文是“可能是灾难性的”。
4.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公共服务行业部门的价格,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wēi) 颓圮(pǐ) 漫溯(shuò) 长歌当哭(dàng)
B.菲薄(fěi) 莅临(lì) 叱咤(chà) 博闻强识(shí)
C.独处(chù) 譬如(bì) 涸辙(hé) 义愤填膺(yīng)
D.肄业(yì) 蜷缩(quán) 洞穴(xué) 卓有成效(zhuó)
D
A漫溯(shuò)应为(sù) B叱咤(chà)应为(zhà) 博闻强识(shí)应为(zhì)C、独处(chù)应为(chǔ) 譬如(bì)应为(p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