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

【注】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摄:统辖。③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9. 1)从两则材料中看出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2)结合这两则材料,评价孔子的仁爱观。


解析: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译文:

(2)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译文:

(1)

[d5f785cbe3475d8d.jpg]

(2)[578bb9d3ab02ab03.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当夸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考呢?有人说,重要的是“读”,只有“读”,你才能广连的占有知识而处于自由的境界}有人说,重要的是“思”,只有“思”,你才会获取更为丰富的营养而成为智者。

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由此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呢?请结合你自身的体会,以“读与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和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文言阅读(10分,每小题2分)

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已骈,间至军中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表修饰,A项表承接。

【小题3】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 ②莫如唐昭宗之世

B.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①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然皆乱亡其国

D.①惟君子则有之 ②君子则不然

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2)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解析:

【小题1】举:推举。

【小题2】C.其:代词,他们的。A.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D.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B,根据⑤可以排除C、D。

【小题4】“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小题5】(1)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2)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K^S*5U.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台湾检方在以贪污罪起诉__之后,__13日18时举行记者会,宣布辞去国民党__一职,并决定参选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B: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C:作为一个__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党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神舟”五号的返回舱回到地球后,实验舱还可以继续停留在外太空进行各种空间实验,这比俄罗斯最新一代的“联盟”系列飞船还要先进。

请另选一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事物的特征,并寄予一定的思想感情。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橡皮   你注定一生与错误为伴,时时为别人改正过错,却消磨了自己。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__为伴,时时为别人指引前行,却耗尽了自己。


解析:

下面是某位同学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竞选发言,读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尊敬的评委,对各位聆听我的竞选答辩表示欢迎。②我竞选学生会__。③我当过班长,工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④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⑤因工作成绩突出,经班主任推荐,在高一时我被选入学生会。⑥如果能当选,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⑦如果不能当选,我会为没有遇到伯乐而深感遗憾。

(1)重复多余需删除的一句是: 。(序号)

(2)不得体需修改的是:A (序号) 修改:

B (序号) 修改:

(1)需删除的:④(1分)

 (2)不得体的句子修改:(每处指出句子1分,修改正确1分,共2分;2个句子共4分)

    A:①示例:能向您陈述我的竞选意愿,我感到非常荣幸。(换掉“聆听”“欢迎”且语言得体各1分,意思对即可。)

    B:⑦示例:我会为失去更好地为同学服务的机会而深感遗憾的。(换掉“伯乐”且语言得体,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用:因此

B.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羽遂见禽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许割江南以封权 去以六月息者也

D.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下面的句子(不改变句子的意思,3分)

语言传播起来很快。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改写成:

语言传播如流感肆虐。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