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2005:飓风肆虐空前

在人们担心全球变暖正使飓风加剧之际,科学家说,2005年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飓风活动最严重的年份之一。

虽然长达6个月的热带风暴季节只过去了不到一半,专家已经在警告,正在酝酿飓风的大西洋西部今年可能生成21场强烈风暴和飓风。果真如此的话,今年风暴和飓风的数量将是自1851年有记录以来年平均数的两倍以上。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学和人类学助理教授、气候学家巴里·凯姆说:“2005年的飓风季能够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年份相提并论,如产生了19场有代号风暴的1887年、产生了21场有代号风暴的1993年以及产生了19场有代号风暴的1995年。”

自6月1日风暴季开始以来,(大西洋上)已经产生了8场“有代号的风暴”——特指因生成了时速至少达到62公里的大风而得到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当风速达到至少每小时118公里时,有代号的风暴就升至飓风级别。

今年的两场飓风“丹尼斯”和“埃米莉”达到了五级风速标准中的第四级,它们席卷加勒比海地区,分别在佛罗里达和墨西哥肆虐,造成至少72人死亡。

8月3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估计在11月30日风暴季正式结束前,还会产生11到14场有代号的风暴。

但这会不会是保守的预测呢?英国本菲尔德·哈泽德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在本周发布一项众人期待的预报。该中心发明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报风暴季后期潜在飓风的新方法。该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克·桑德斯告诉法新社说:“我们预计,海上风暴活动会极其剧烈,可能会超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预测……海上风暴可能达到创纪录的程度。”

飓风是美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在美国遭受的10次最严重的灾害中,8次由飓风造成。

桑德斯提供的数字显示,1950年到2004年间,风暴季对美国大陆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56亿美元。在这段时间里,有10年美国的损失为零,而在遭到飓风“安德鲁”侵袭的1992年风暴季,美国的损失则超过了440亿美元。

飓风在东亚地区被称做台风,它由水温高于27.2摄氏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量雷暴发展而

来。在轻风和适合的海洋条件下,这些暴风雨就会从海洋温暖表面的海水蒸腾中获取能量,转变成自我补充的旋风。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克里·伊曼纽尔进行的研究认为,海洋温度非常小的上升也会显著“催生”这些现象。该研究表明,过去30年来,北大西洋风暴的持续时间和风速都大大提高,破坏力增大了一倍多。而在此期间,热带海洋的表面温度只上升了0.5摄氏度。这项研究支持一些气候学家提出的全球变明使风暴更具破坏力的预测。

(选自2005年8月9日《参考消息》)

下列对“飓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飓风是一种风速至少在每小时118公里的热带气旋。这种热带气旋在东亚地区称之为台风,而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称为飓风。

B.飓风是由“有代号的风暴”发展衍变而成的。随着地球全球气候的变暖,飓风的破坏力将会大大增大,暴发的频率亦将加大,随时都可能暴发。

C.飓风可谓是沿海国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如美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就大都是由飓风造成的。

D.飓风是由水温高于27.2摄氏度的热带海洋上的大量雷暴发展而来的,在产生之中,可以从海洋温暖表面的海水蒸腾中获取能量。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带风暴季节时间长达6个月,自每年的6月1日开始,11月30日结束。

B.大西洋西部地区自1851年有记录以来风暴和飓风的年平均数大概为10场左右。

C.美国科学家估计在2005年风暴季正式结束以前,还会产生11到14场飓风,但英国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保守的预测。

D.美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是飓风。应该说,美国应对风暴的袭击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然而仍无法规避飓风带来的损失。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05年,有记录的爆发了强烈风暴和飓风的年份始于1851年,而其中重要年份爆发的有代号风暴都在20次左右。

B.英国本菲尔德·哈泽德研究中心是现今世界上最权威的预报强烈风暴和飓风的机构。它发明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预报潜在飓风的新方法。

C.每一次飓风都给席卷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哪怕是在抗防风暴能力最强的美国亦无法避免。

D.全球变暖将使飓风更加肆虐,爆发的频率将更大,破坏力亦将增大,要控制飓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将作为重点课题出现。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


解析:

(1)“以”、“翼蔽”、“不得”、“击”、句意各1分。

(2)“特”、“者”、“非常”、判断句、句意各1分。

某厂家附在产品包装袋里的“回函卡”正文中有一段文字,存在不够得体、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请改正其中四处。

①亲爱的顾客,谢谢您的光临。②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将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本厂,③我们将惠赠薄礼,④请海涵。⑤以便我们改进。

改为: 改为:

改为: k.&s~5*u 改为:

⑤ 句调整到 句前面。

亲爱的顾客,感谢您使用本厂产品。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将)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本厂,以便我们改进。我们将回赠薄礼,请笑纳(或:以示感谢)


解析:

4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这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为。 B: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C: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财政部、商务部认为,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共22分):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纹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摆设,如古钟、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天,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__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k.&s~5*u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房里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写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生命力旺盛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欣喜之极,怕吓坏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k.&s~5*u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色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疲劳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

  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作者对“木屋”情感变化是怎样的?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k.&s~5*u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⑴ 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⑵ 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但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文中引述朋友说的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处“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1】期待──不顾──折服。作者当时是期待它成为一间能为自己获得写作灵感的新书房,并精心搭建;然而事后作者坐在其中却写不出东西就很少照顾它,它就渐渐成了花房;后来花房成为作者休息、享受的地方,成为现实和理想联系的平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间书房的喜爱。任由其中的草蔓狂长;再后来作者发现在写作疲劳时坐在期间暴动的心灵可以得到平静与自由,在此是一种理想的享受,是自己写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分)

【小题2】(1)作者总是用理想要求现实,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因此认为写作是一件极严肃的事,认为用以写作的笔很“沉重”;而享受现实的美,让心灵松弛,就很难进入写作状态。

(2)进入这房间,让这里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不仅是一种调节,更能让作者享受到“理想”。作者认为这间房间对于自己的写作具有非凡的意义。(4分)

【小题3】借以指出写作者常常为现实生活苦恼而写作时十分尖刻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了点明文章主旨。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应太理想主义,不要用理想去要求现实,而应面对现实,用心营造,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6分)

【小题4】[1e1e7da0bbd38c53.jpg]      到的时候。


解析:

下面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B: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有剧本《茶馆》《龙须沟》,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中篇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C:欧文·斯通是美国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主要传记作品有描写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的《苦恼与狂喜》,描写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起源》,描写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中的激情》等。 D:启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梅兰芳,本名澜,又名鹤鸣,他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速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

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走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待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我们中学生所要学习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D.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寻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下列根据原文做出的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 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一明显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戏剧文学”应改为“戏剧”

【小题2】“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 “另外”应为“其次”

【小题3】B“主要”不当;C戏剧冲突不能决定社会冲突,只能是社会冲突决定戏剧冲突;D“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不当,只能说“潜藏着痛苦,愤怒等复杂心情”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厂家认为,电动车之所以“超标”的原因,是因为时速20公里,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40公斤的车辆配备的电池,最多跑20公里,连基本出行都非常不便。 B: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但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奥巴马一到中国就与青年人展开对话,介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及他本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媒体的观点:奥巴马对华政策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赢得中国的青年人。 D: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目前已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纪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12分,每小题3分)

汉学是什么

纪宝成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汉学,它的历史有700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的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文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文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文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治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者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解析:

填空。(4分,每小题1分)

(1)杜甫《旅夜书怀》中的“ ,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2)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 ”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3)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三幕话剧《 》,采用图卷式结构,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鲜活的文学形象。

(4)法国作家 创作的《人间喜剧》展开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1)星垂平野阔    (2)羡长江之无穷    (3)茶馆    (4)巴尔扎克


解析:

每空一分。如果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