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文龙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


解析:

【小题1】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砍柴”解。

【小题2】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小题3】“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小题4】每小题5分,共10分。

【参考译文】

张怡,宇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其同党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回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只是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难得见上一面,但他们尚且有文章在世上流传的。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但他自己准备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寿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当时,我父亲适好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周礼》《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誊写,过了好久都没有誊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能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4分;手法2分,内容与情感分析2分)

【小题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3分)


解析:

下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英文“Volunteer”的意思是“志愿者”)请解读该标志的寓意。(找出3点即可)( 3分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主体由汉字“心”、英文字母“V”、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1、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2、“V”是英文“Volunteer”的首字母,阐述了标志所代表的群体,赋予其清晰的含义;3、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上海,也象征和平友爱,4、橄榄枝则寓意可持续发展和希望,传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5、彩虹般的色彩,迎风飘舞的彩带,是上海热情的召唤。


解析:

补写了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时维九月, ,烟光凝而暮山紫。

(5)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1)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

(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和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C:即将退休的张师傅对自己的徒弟们说:“我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了,你们要好好干,公司将来的辉煌业绩要靠你们去创造。 D:在道德日益滑坡的今天,我们对于好人好事就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宣传,以此来努力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上联____________ 上联 幽借山颠云雾质

书画院对联 茶叶店对联

下联一笔可画古今情 下联 _____________

备选短语:

千秋 片纸 九州

松涛梦 荡俗尘 芝兰魂

水甜幽泉 香凭崖畔 竹院赠绿

歌唱东方红 风云胸中贮 能缩天下意

书画院对联(上联):片纸能缩天下意

        茶叶店对联(下联):香凭崖畔芝兰魂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zōng jiāo 、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fó jiāo 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fó jiāo 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fó jiāo 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fó jiāo 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jī dū jiāo 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fó jiāo 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下列对fó jiāo 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ó jiāo 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原始fó jiāo 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fó jiāo 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fó jiāo 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

【小题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方阳光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①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②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

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含笑:

(2)凝视:

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

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① 闭锁严密;黯淡阴冷。

②1、由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

2、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伏笔;

3、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奠基。

【小题2】①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

②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

【小题3】①焦虑,恐惧。母亲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保护我。

②希望、安慰。母亲希望我能在“一方阳光”的净土中迅速地健康地成长。

③牵挂、不舍。儿子要长大要离开母亲,母亲心中对儿子有很多不舍和牵挂

【小题4】①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

②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

③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

④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小题5】①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形象地表达出作品的主旨。

②全文的线索,串起母子间的诸多温情。

③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


解析:

【小题1】第①题2分,每点1分,第②题2分,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2】每点2分,共4分。

【小题3】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锝3分,三点得4分。

【小题4】本题5分,写出三点即可。

【小题5】本题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小题2】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小题3】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京剧脸谱”的定义。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字。

在京剧表演中,某些男性角色的脸部常有一种特殊的彩色化装,称之为“脸谱”。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等特征,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例如,红色脸常用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等性格,以“三国戏”里的关羽为代表;白色脸则常用来表现奸诈多疑,以“三国戏”里的曹操为代表。京剧脸谱能够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

答:

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以夸张变形等手法。用不同颜色、图案、纹样在男性角色脸上勾画的用来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的特殊彩妆。


解析:

1分,要点“夸张变形等手法”;1分,要点“不同颜色、图案、纹样”;1分,要点“男性角色”;1分,要点“表明面容、性格等特征”;1分,要点“特殊彩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