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

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

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答: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

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小题1】.①晨露滴落的轻柔凝重的声音;

         ②森林茁壮生长的蓬勃的声音;

         ③松涛咆哮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

         ④阳光变化下的森林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小题2】.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心中像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一样惬意和愉悦。

【小题3】.作者在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垢被荡涤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只觉得惬意和激动。(意思对即可)

【小题4】.第一次写松涛声,以声响来反衬森林的宁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绿意;第二次写松涛之声,表达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卑躬曲膝 降龙伏虎 彗星 大材小用 B:偷工简料 文采 竹篙 凋蔽 C:老生常谈 山清水秀 不假思索 喋血 D:绿草如荫 钩玄提要 撕杀 精粹

“5.12汶川大地震”后,消毒尤为重要,其中常用的消毒剂为“84”消毒液,其商品标识上有如下叙述:①本品为无色溶液,呈碱性②使用时加水稀释③可对餐具、衣物进行消毒,可漂白浅色衣服。则其有效成份可能是

A:Cl2 B:SO2 C:NaClO D:KMnO4

20. 密度为的氨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25,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为   

A:等于12.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轮廓 简朴 敞开 变换莫测 B:兴衰 苍桑 辨别 千姿万态 C:雕像 相貌 朦胧 灿烂夺目 D:遗漏 憧憬 禁固 赏心阅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文龙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


解析:

【小题1】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砍柴”解。

【小题2】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小题3】“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小题4】每小题5分,共10分。

【参考译文】

张怡,宇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其同党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回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只是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难得见上一面,但他们尚且有文章在世上流传的。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但他自己准备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寿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当时,我父亲适好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周礼》《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誊写,过了好久都没有誊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能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4分;手法2分,内容与情感分析2分)

【小题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3分)


解析:

下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英文“Volunteer”的意思是“志愿者”)请解读该标志的寓意。(找出3点即可)( 3分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主体由汉字“心”、英文字母“V”、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1、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2、“V”是英文“Volunteer”的首字母,阐述了标志所代表的群体,赋予其清晰的含义;3、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上海,也象征和平友爱,4、橄榄枝则寓意可持续发展和希望,传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5、彩虹般的色彩,迎风飘舞的彩带,是上海热情的召唤。


解析:

补写了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4)时维九月, ,烟光凝而暮山紫。

(5)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1)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

(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和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C:即将退休的张师傅对自己的徒弟们说:“我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了,你们要好好干,公司将来的辉煌业绩要靠你们去创造。 D:在道德日益滑坡的今天,我们对于好人好事就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宣传,以此来努力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