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露

B.文致太平 致:传达

C.而皆有侈心焉 侈:夸大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泣而书之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岂其所欲哉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忠彦以告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__恣肆的艺术风格。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君 子 其 处 己 也 厚 其 取 名 也 廉 是 以 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 于 丘 明 自 以 为 不 如 颜 渊。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⑴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  (3分)

⑵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始终不赞同他们。(3分)

【小题5】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於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3分)

参考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子午寄托。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B: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C: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下面是“有力的话”的比喻句,仿照这两个句子,写两个“亲切的话”的比喻句

这几句话,好像枪膛里射出的一排子弹,使他的心灵受到猛烈的扣击;

这几句话,好像落在身边的重磅炸弹,使他的头脑受到剧烈震动。


解析:

临近毕业,学生请老师留言赠别,请你模仿例句,根据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

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语文老师:(1)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2)人生是一篇文章,但不要写成旨在诠释自己曾经存在的说明文,也不要写成流水账式的记叙文。最好写成说话不多却耐人寻味的小品文。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没有直线。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衰变,但没有永恒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前看、向右看,但不要向后看、向下看。


解析:

例句紧扣英语老师的身份,以不同的时态组句,提醒同学们抓住现在,脚踏实地,走好脚下每 步,既不耽于幻想,也不沉醉于过去,耐人寻味。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国家质量技术监测局宣布,从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必须明示酸碱度,这使大量不合格饮用水在劫难逃。 B: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这部留学生的回忆录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C:金沙遗址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出土玉雕,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赞赏。 D:在中国很难再找到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和现代前卫的时尚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既构成反差,又相得益彰。

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 则“函数为奇函数”是“函数奇函数”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思想家的著作和单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这位思想家是

A:莎士比亚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马丁·路德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疆将用三至五年时间,力争在冶金、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和物流等领域组建五、六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百亿”企业集团。 B:辛弃疾《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观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情景。 C:上世纪末,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要求让地球上每一个儿童都享受基本教育。 D:讲述一件事,希望人了解;阐述一个道理,希望人明白;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人应允;交际总是有目的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

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

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答: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

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小题1】.①晨露滴落的轻柔凝重的声音;

         ②森林茁壮生长的蓬勃的声音;

         ③松涛咆哮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

         ④阳光变化下的森林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小题2】.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心中像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一样惬意和愉悦。

【小题3】.作者在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垢被荡涤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只觉得惬意和激动。(意思对即可)

【小题4】.第一次写松涛声,以声响来反衬森林的宁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绿意;第二次写松涛之声,表达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卑躬曲膝 降龙伏虎 彗星 大材小用 B:偷工简料 文采 竹篙 凋蔽 C:老生常谈 山清水秀 不假思索 喋血 D:绿草如荫 钩玄提要 撕杀 精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