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今天天气晴朗,我凭窗远眺,但见远处正 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 ①啊,这儿真是气象万千! ②啊,那儿的美景真是千变万化! ③岗峦起伏,白云出没, ④变成了一片云海, ⑤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 ⑥变成了许多楼台, ⑦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 ⑧古木参天,绿荫蔽日,

A:⑧⑦⑥⑤④① B:③⑦⑥⑤④② C:⑧⑤④⑦⑥② D:③⑤④⑦⑥①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示例一: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示例二:我来到上海世博会,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⑴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

⑴孤寂凄凉黯然神伤

⑵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于写景之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解析:

(1)2分

(2)首联、尾联各占3分。

请将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不超过26个字。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语文“人技”、“人格”、“人生”三重教育教给学生真善美。(5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1)以古人自况(1分),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1分)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1分)。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2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此诗写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诗歌通过描写“五月飞雪、无花只寒”的天气突出军旅生活苦寒的特点(2分);通过描写战士早晚生活的细节“晓战随鼓、宵眠抱鞍”突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状态(2分)。

(2)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守护边疆的爱国热情。(或: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1)军旅生活特点可以从环境、行动等角度入手。“寒”“抱玉鞍”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2)“直为斩楼兰”句看出战士守卫边疆、保卫家园的决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 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这些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解析:

(1)3分。每点1分,表述还可参(2)小题“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 ,2分。每写出两个给1分,对后世的影响2分

翻译: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就根越扎实,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明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鉴赏:峄阳孤桐是邹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即禹时峄阳孤桐为该地百姓献给大禹的贡品。汉刘会《邹山记》有“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另,《诗径》,“春秋三传”、《史记》及后代典籍亦多作如是记载,遂为历代诗人墨客歌咏之。如唐李白《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微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峄山现存石刻中有“高风亮节”四字,为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书,据说是赞扬王安石品格的。

王安石时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是他人格的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日第十轮东海问题磋商9月11日在北京举行,又方将就共同开发的对象海域等 进行商讨。 ②京津农业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京津地区合作成功的 ,对于两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③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的研发、精密制造工艺的攻关上,显示出 的决心和承诺。

A:议题 典范 破釜沉舟 B:议题 典型 破釜沉舟 C:问题 典范 孤注一掷 D:问题 典型 孤注一掷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相关题目。(共6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吾闻汉我头千金,邑万户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每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获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得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了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国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得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