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默写

幽赏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民建议,严查并彻底斩断黄色信息背后的利益链条,严惩“黄毒生长链”各环节的责任 方,建立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防止“黄毒”东山再起。 B: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绝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藩篱,从 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C:如果把这些现有的曲艺概念奉为清规戒律来规范和约束现实中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曲艺艺 术,就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D:《密战》尝试大幅度引入科技元素,这既与当今时代保密防碟工作高科技和信息化特色相 结合,又呈现了令观众焕然一新的现代化荧屏景观。

诗词鉴赏

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释: ①黄龙戌: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域: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①.请分析额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②.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持怎样的态度。

①.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以月写人,明月高挂在天空中,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为“一笔写出两个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写出了离人的相思之苦

②.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持怎样的态度。(4分)

作者既不满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离乱之苦,也盼望有良将能带兵克敌早日结束战争


解析:

下列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资产) B:聊乘化以归尽(姑且) C:家君作宰(主宰) D:风斯在下矣(这样)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

网络热词往往反映时下重大社会事件,表达人民心声。2010年物价异常上涨,工薪阶层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网络上便出现了一串热词。①__________,便有“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针对能源价格上涨,便有②___、___等。这些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创造的网络热词,反映了物价超乎寻常上涨的严峻现实,③__________。

依次填写①针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现象)(2分)/②“油你涨”、“煤超疯”(“气死你”)(2分)/③表达了人们无可奈何的抱怨和渴望监管部门干预物价的愿望(2分)


解析:

①使用“农副产品”之外涵盖不全面的词语,最多得1分。②只要符合实际,考生临场发挥的词语也不扣分。③“抱怨”“愿望”两个方面不必同时出现,意思对即可

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 ,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他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他不仅政声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shì jiā móu ní 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

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B.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E.古 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文中对爬山虎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BE

【小题1】拟人。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在秋季变色之快。

【小题1】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2分)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2分)

【小题1】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析:

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1)____ (2)___

示例:①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雨前却步。

                 ②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苦闷中消沉。


解析: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大母过余曰

A:是谁之过与?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人往,从轩前过 D: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鸟巢”与中国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强调,“鸟巢”应该是一种和北京的景观相协调的建筑,不是一座可以放在其它国家和地方的体育馆。那么,这个建筑是怎样体现它和中国文化的关联的呢?

面对这座建筑立刻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那些有着单一造型的文物特征,中国造型艺术有两类,一是平面的书画,二是有着空间造型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木雕、建筑以及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然而,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所谓单一造型,即实体的造型决定了这一物体的美学价值。我们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上可以找到许多无与伦比的典型。

虽然是单一造型,但是在单一中有着生动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围绕着一种单一基本的运动线,即由两种相反方向的运动构成一条曲线,那就是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无论是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还是民间的剪纸和刺绣,我们都会在上面发现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已经贯穿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此外,这个巨大的容器在“浑纯”与“秩序”这种矛盾统一体上,也体现了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中,无论是造型、美学,还是技术,都通过视觉形象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那么那些网络、镂空以及单一器物形态的完美性,正是单纯与丰富之间获得最高状态的协调。

“鸟巢”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几乎就是一个微缩体育馆。彩陶外观上那些纹样应该说是古人纹身习俗的转移,因此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而表层处理意识也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的“舞蹈彩纹陶”,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彩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跳舞纹样,用于间隔和表现河水的水纹,都有加强身心运动的韵律。那件“网形彩纹陶钵”多么像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鸟巢”建筑原型。而那镂空通透的外观又像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还有将偶然出现的冰裂纹固定为新美学的“冰裂纹哥窑鼎”,以及民间缠线之美,手艺人手下的篓筐杰作,有着吉祥寓意的十二生肖等,都成为这座巨大建筑中的中国文化遗传基因。

中国文化单一的形态,以及和周围空间构成的纯粹关系,成为这座巨大体育馆建筑设计的最初的出发点。那些赤裸让我们感到粗犷的原始空间,是一种深刻的暗示,__我们向原始的“零”空间回归。赫尔佐格和德穆隆的设计已经证明,那种最为浑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量和丰富性,这种造型所带来的震撼力,已经超越我们现代的建筑传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鸟巢”的设计体现出了在严谨的秩序中存在着无限丰富且复杂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B.在古代青铜器和陶瓷造型、民间的剪纸和刺绣上,我们都会发现阴阳太极图中的中线这条曲线,这条曲线贯穿中国至少五千年的历史。

C.“鸟巢”建筑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造型观念,因为它呈现的表层处理意识来自人类潜意识的深层,因此设计理念也是原始的。

D.“网形彩纹陶钵”很像 “鸟巢”建筑原型,是一个微缩体育馆。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鸟巢”的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鸟巢”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B.最为浑纯、最为单纯原始的造型,有着最大的包容和丰富性,能带来极大的震撼力。

C.“鸟巢”的设计说明,只有将传统文化贯穿到设计中,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D.将来建筑和文化的关系会更密切,世界将产生一些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建筑。

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统一在单一的造型中,它体现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上。你能举出2-3个例子吗?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如彩陶文化中的“舞蹈彩纹陶”; 江南园林中的“冰裂纹花窗”; 商代彩陶文化中的“网形彩纹陶钵”;以及民间缠线之美,手艺人手下的篓筐杰作等。


解析:

【小题1】(B“贯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应为“中国艺术至少五千年的历史”;C“因此其设计理念是原始的”,因果关系不成立;D“是一个微缩体育馆”应为“几乎是一个微缩体育馆”)

【小题1】(“只有……才”的条件关系不成立。)

【小题1】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