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小题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 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 ,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略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3)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4)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5)江流宛转绕芳甸,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pú sà 蛮》)
(8)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略
解析:
略
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一空1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岂敢盘桓,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上)
(5)桂殿兰宫,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同上)
(7)杂花生树,__________________。(丘迟《与陈伯之书》)
(8)山高月下,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1)茕茕孑立;(2)有所希冀;(3)泣孤舟之嫠妇;(4)渺沧海之一粟;(5)即冈峦之体势;(6)冯唐易老;(7)群莺乱飞;(8)水落石出。
解析:
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 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 国事 况且 荣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放炮人员使用非专用炸药声音作业处理煤仓堵塞,导 致煤尘飞扬达到爆炸界限,放炮火焰引起煤尘爆炸造成的。 B:《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受全社会欢迎,因为它既可以规范公民的道德行 为,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 C:如果说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 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文科学习重在积累,学习者必须多读多写,才能提升思维的品质、锻炼语言 的感受能力从而整体上提高文科素质。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 者特别是语文教师 的重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骋 原生态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 声讯台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 顶梁柱 目不暇接 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
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函封之 B: 掠江东南去 C:赢粮而景从 D: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渺弥 殴鹭 麾下 四面楚歌 B: 戊卒 庖丁 矜疑 蜂房水窝 C: 逦迤 云霄 剽略 所向披靡 D: 抟持 佐戎 畴昔 拔本塞源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小题】(1)、本 涸 声闻过情
【小题】(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
解析:
【小题】略
【小题】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 )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
阶段名称 | 特点 | 表现、感染力 |
单音音乐 (16世纪) | | |
| 和声与和弦伴奏 | |
| |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
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
【小题1】AD
【小题2】D
【小题3】
| 单一旋律 | 纯净易懂 |
主音音乐(17世纪) | | 富于表情 |
复音音乐(18、19世纪) | 多主题、多旋律,和声、配器繁复 | |
【小题4】15.“大”指的是除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有高尚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2分)
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互动。(2分)
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解析:
【小题1】A项漏掉了“讲究”两字;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对2项给5分,答对1项给2分。
【小题2】作者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作类比,说明广博地学习才能培养出“通情达理之人”,希望教育也像音乐创作那样从单一的境地中走出来。A项说的是音乐的创作与欣赏。B项说的是音乐创作与知识教育比较,本文没有涉及。C项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的作用。以上三项都不是作者叙述的目的。
【小题3】略
【小题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