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灿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以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灿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掌声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的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C.为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
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字左右)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小题1】D
【小题2】学生答案示例:
(5分)①关系:文采派是由本色派发展而分出的一个流派;②创作原则:当行即符合戏曲要求;③均代表元杂剧的艺术成就,体现元代的时代风貌。
(4分)①文采派在本色派的基础上进行加工;②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③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
【小题3】略
解析:
【小题2】要点:①关系:文采派是在本色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分);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当行(1分);②价值:共同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或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2分)。
【小题3】【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关汉卿的《窦娥冤》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丰满,抒情直接,突出体现了本色派质朴自然的特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句,语言质朴通俗绝少装饰,更是人人都能听懂并产生共鸣的戏曲脚本。更真切的反应了主人公窦娥内心的冤屈和不平,读来让人钦佩作者写实技艺之高超。文中多处惊呼“天也”“地也”,近乎大白话,却贴近生活,“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字当行本色”,诗人感觉浑然天成不事雕琢,人物性格饱满而富有张力,窦娥的深切情感呼之欲出。这一本色流派取材于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还原人物本色,绝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和剧情。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滚绣球”一段是慷慨激昂的本色派的代表。其字句犀利,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地怒斥着“天地”,直接地表达着心中强烈的情感,给人以全身心的冲击与震撼。其行文齐整,直呼“天地”,营造出极大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正是窦娥心中满腔的怨恨冤情的哭诉。“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直白而凄厉,“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指斥锋利而悲愤,为剧情的跌宕和窦娥凄惨的身世服务,塑造出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其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曲尽人情,令听者无不动容,情不自禁的为主人公的命运而叹息和不甘。这便是当行派直抒胸臆最大的特色――直白而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9-10)
王实甫《西厢记》——文采派——文采烂然,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 ——结合[端正好]具体分析
“端正好”一段体现了“文采派”文采烂然的艺术特色。该段是《西厢记》“长亭送别”开头的景物描绘与离伤氛围的渲染。“碧云天,黄花地”明显化用范仲淹词“碧云天,黄叶地”而熔铸成流畅曲词;“西风”“北雁”“霜林”都是唐诗宋词中烘托离别情绪常见的意象,铺叙委婉,华丽秀美,突出体现了“文采派”的语言特色。“总是离人泪”不仅嵌入诗词情绪,更将其点化成唱段中和谐清丽的重要部分,为主人公抒发依依惜别、痛彻心扉的情感服务,体现了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文采派”注重语言文学加工,将诗词与生活语言融为流畅和谐的唱段、长于抒情的诗意特色在此段中彰显无疑。
王实甫在《西厢记》的“端正好”中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文采派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变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中的“叶”为“花”,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满地堆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不正为后文的抒情渲染出一种断肠的凄美?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秀丽典雅,含蓄悠长的语言更是在流畅的曲词中尽显了“文采派”如“花间美人”般唯美烂然的特点。
《叨叨令》属于文采派作品。初读下来便可觉得其生活气息之浓厚,尤其是儿化音的使用,充分体现出文采派也是以本色为基础的特点。细细品味,便可见其句式之工整,说明作者在将这些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入戏时也是下足了一番功夫,才点化成为如此清丽谐美的唱段。“熬熬煎煎”“恓恓惶惶”等叠音词的使用,不仅使其唱词极富韵律感,读之上口易被观众接众,更是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将二人在长亭依依惜别时的留恋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文采派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之特点表现了出来,令人赏心悦目。
单词填空
As we all know,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___________.”.
Nigeria gained its i______________ from Britain in 1960.
Tom and Jack said they would come, but they didn’t keep their w__________.
Though he did something wrong, she finally f____________ him.
We should a_________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which later will shape our lifE.
We only had a b__________ talk because time is very limiteD.
Fewer people were e__________ in that company because of the latest economic crisis(危机).
Much to his r_________, his wife was saveD.
The distant country is so p________ that I don’t want to go back to the noisy city.
He is very famous and his name is f_________ to every family.
1. success 2. independence 3. word 4. forgave 5. attach
6. brief 7. employed 8. relief 9. peaceful 10. familiar
解析:
略
My schoolbag has disappeareD. Who ________ have taken it?
A. should B. must C. could D. would
C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晒 客
杨 暄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奖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__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晒客” 最初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陌生人交流。
D.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__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晒客借助网络“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晒客”晒出的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项“说明……出现了新‘网客’”在文中无依据。B项是对“晒客”的定义;C项是对第五段内容的正确理解;D项是对“晒黑”的正确概括
【小题2】A项“隐私内容”和原文中的“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不相符;B项“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无中生有;C项应该是“反映了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小题3】“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是对晒“黑”后果的推断
“斯芬克斯之谜”中的“斯芬克斯”的身躯是( )
A:马 B:狮子 C:老虎 D:蛇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 )
A:甘肃 B:新疆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杨时,为了见名士程颐而在他家门前冒雪等待的故事,那么杨时等待的目的是(
A:) A.拜访 B:请罪 C:道谢 D:辞别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前人评价“‘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小题1】“隐”“依”。(1分,只答出一个不给分)“隐”“依”二粽子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物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景象,富有情趣。(2分)
【小题2】“度鸟”两句写空中景物: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云雾舒卷自如,姿态悠闲。(2分)同时融情于景:那横空而过的飞鸟,岂不是人生匆遽的象征?(或答“飞鸟茫然地知飞象征着人生没有目标的奔忙”)(1分)而自由自在的白云,因无心于争逐,所以永远悠闲自得,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1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