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
7.C
8.B
9.C
10.D
解析:
7.“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从以上三处可推出。
8.“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将来”说明还没有建成,说“现在”有误。
9.“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可推出。
10.作者并没有否定这一方案,只是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待论证。
能说明红磷和白磷两种单质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事实是( )
A.红磷无毒,白磷有毒 B.白磷易溶于CS2,红磷不溶于CS2
C.白磷和红磷燃烧后,都只生成五氧化二磷 D.白磷和红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变
C
解析:
白磷和红磷燃烧后,都只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白磷和红磷中都含磷元素。白磷和红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变不能说明是由磷元素组成,只能说明白磷和红磷是由同种元素组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____在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民工待遇、对征用土地和强制拆迁进行补偿、提供廉价住宅、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就业等改善国民生活的状况。 B:如今,许多用人单位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浏览“客客”、避入虚拟社区以及使用搜索引擎等方法获取求职者的信息,而且有专家认为,这将成为一种新潮流。 C:元旦期间,杭州各大商场都抛出了大幅降价的“撒手锏”,都想以此提高节日消费的人气,商界统计的数字也表明,今年的元旦是消费总量最好的一年。 D:挪威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地,所谓“近朱者赤”,这里也因此出现了专门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一大批机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于1959年创立的挪威国际和平研究所。
下列句子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麦收以后,别的地都播种完了,就剩下这块地。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呢,村民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B:1861年以后,慈禧曾经在此“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控制朝政的一种形式),指使刽子手曾国藩、李鸿章等,并勾结 “洋枪队”,疯狂地__了太平天国运动。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这一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突出地成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D:这次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三年级捐了一千元,高二年级捐了九百元,而高一年级则多达一千八百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件事往往需要—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对于外来投资,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盈利,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清算,这才是正常的。 C:川剧的变脸被誉为“中国一绝,世界一绝”,但它到底是什么时期出现?谁是最先的发明者?已经无法考证,更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 D:布什表示,他的减税措施刺激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不幸的是民主党仍决心加税,他们若掌控国会,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办到。”
下列句子中语体色彩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王在课后捧读小说。 B: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策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C:老师们正在商谈有关评选三好学生的问题。 D:阿山和我一样也是种田郎,他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南山区的一个村子里。
依据给出的上下文,填写原句 。
⑴、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
⑵、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⑶、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⑷、惧满溢,则 。
⑸、大石侧立千尺, , 。
⑴ 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2)弟子不必不如师 (3)落霞与孤鹜飞
(4)思江海下百川 (5)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
衰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因而十分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人的身体在到了25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一个逐渐衰老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医学上,人的衰老分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遗传基因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它像程序一样控制着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包括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在基因程序中,人的寿命平均在一百二、三十岁左右。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情况是,大部分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为什么两者之间会有这么大差距呢?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非程序性衰老。由于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原因,人体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了基因程序的进程而提前进入衰老,这就是非程序性衰老,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在人体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体液循环。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那么,微循环下降为什么会引起衰老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血液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供应氧气营养、二是代谢废气废物。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通过大量计算机显微血相检测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都是圆润饱满、中间透亮、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研究表明,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通常只有3.5微米,而正常血红细胞的直径为7.2微米,比毛细血管直径大一倍的血红细胞要想顺利流过毛细血管,就必须圆润饱满、分散活跃、中间透亮,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反之,变异畸形、干瘪灰暗、缺乏活力、粘连在一起的血红细胞很难流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从而造成微循环下降,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医学上,人的衰老是由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两种因素共同控制的结果。
B. 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
C.在医学上,程序性衰老控制的人类寿命远远长于人类的实际平均寿命。
D.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对人类寿命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基因程序的控制作用。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循环是一种体液循环。
B.参与微循环的主体是人体所有的血液以及淋巴液。
C.微循环发生在人体的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
D.微循环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
下列关于人类血红细胞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液供应氧气、代谢废物等作用都要依靠血红细
胞来完成。
B.血红细胞从形状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圆润饱满、中间透亮、分散活跃的,另外一类是干瘪
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的。
C.由于血红细胞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的直径,所以不具备很好的变形能力的血红细胞很难进入
毛细血管病参与微循环。
D. 血红细胞的病变会造成微循环下降,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
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不一定可行,但改善环境、营养等因素,防止其对人类的血液循环带来不利影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B.人类在进入25岁以后,血红细胞就会立即发生病变,由圆润饱满变得干瘪灰暗,由分散活跃变得结团成串,从而导致难以进入毛细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C.血红细胞的病变一方面可能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成份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杂质无法正常排解,进而导致其他器官的病变。
D.对于人类衰老之谜的破解,有助于我们用医学的方法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从而打破“宿命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B
解析:
【小题1】文中并没有将两者的作用大小进行比较的意思,说法没有依据。
【小题2】“所有的”不对,应该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 ”
【小题3】“两类”的说法不准确,这两种形状应该是血红细胞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外观特征。
【小题4】“立即”应为“逐渐”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1)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面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留下”句至“秧肥”句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⑴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⑵“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