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第三次调研1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09年2月安徽合肥市高三第1次质检1题)右图是国民党副__江丙坤2005年回乡祭祖情景,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防犯 飞短流长 不容置喙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B:因缘 丰功伟迹 震古铄今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C:斡旋 计日成功 绿草如荫 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D:漫延 老羞成怒 佶曲聱牙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擦了擦额上的汗,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B: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课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张楞与王敏结婚后生活一直都很艰难,现在他们有三个孩子,大的卖冰棒,二的拾破烂,三的满地爬。 D: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气冲冲地跑来对母亲说:“火!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__片断 C: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下面题目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面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 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

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小题】D

【小题】.A

【小题】A,

【小题】C


解析:

【小题】本文前半部分谈作者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所以D恰当;

【小题】本文不是驳论文,“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B.C.D三项所示,所以A项不当;

【小题】“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小题】“完全一致”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判断函数f(x)=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f(x)=[c9cd146e6b51c6c4.gif]在[1,+∞)上为增函数,在(-∞,-1]上为减函数


解析:

函数的定义域为{x|x≤-1或x≥1},

则f(x)= [e9cba923fc928143.gif],

可分解成两个简单函数.

f(x)=[cd1d2e7de5b5e416.gif] =x2-1的形式.当x≥1时,u(x)为增函数,[b622ea4c03d54727.gif]为增函数.

∴f(x)=[e9cba923fc928143.gif]在[1,+∞)上为增函数.当x≤-1时,u(x)为减函数,[b622ea4c03d54727.gif]为减函数,

∴f(x)=[e9cba923fc928143.gif]在(-∞,-1]上为减函数.

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冷漠,凄清,又惆怅。

④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是夕阳中的新娘。

⑥满载一船星辉,

,皆白衣冠以送之。

⑧风萧萧兮易水寒,

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①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携来百侣曾游    ③像我一样默默地彳亍着

④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⑤那河畔的金柳    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⑨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⑩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

7.C

8.B

9.C

10.D


解析:

7.“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从以上三处可推出。

8.“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将来”说明还没有建成,说“现在”有误。

9.“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可推出。

10.作者并没有否定这一方案,只是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待论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