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

(2)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也有多重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1)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乐景写哀”1分)。“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 (“画面”1分)。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

那唧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2)“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①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

的心情,正是由于②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③即使它(落花)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解析:

(1) 画面展开,结合作者情况分析。

(2) 另表述亦可,但表述要点要清晰,也要合情理。每要点1分,共3分。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已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此”,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之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诸子学略说》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彼(孔子)以乡愿为贼而讥之。夫一乡皆称愿人,此犹没身里巷,不求仕官者也。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讥乡愿而不讥国愿,其湛心利禄又可知也。”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__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__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已,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__压迫、__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1. A

2. D

3. B


解析:

1.此项对“和”的表述扩大了该概念的范围。

2.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本质区别”的说法不正确,从文中的表述看,应是“晏婴”;B.孔子提出的两个结论性的观点不带有明确的目的关系;C.章太炎认为,两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3.原文是说“‘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常春藤 坐牢 绿洲 走头无路

B. 梵婀玲 合谐 耶稣 没精打采

C. 堕落 斑驳 厮杀 无济于事

D. 苍海 落漠 邮戳 绿草如茵


解析:

A  走投无路  B 和谐 D沧海 落寞

(2009年4月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第三次调研1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09年2月安徽合肥市高三第1次质检1题)右图是国民党副__江丙坤2005年回乡祭祖情景,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防犯 飞短流长 不容置喙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B:因缘 丰功伟迹 震古铄今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C:斡旋 计日成功 绿草如荫 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D:漫延 老羞成怒 佶曲聱牙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擦了擦额上的汗,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B: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课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张楞与王敏结婚后生活一直都很艰难,现在他们有三个孩子,大的卖冰棒,二的拾破烂,三的满地爬。 D: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气冲冲地跑来对母亲说:“火!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__片断 C: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