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要说出坚持的理由。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示例一:

    老师婉拒说:谢谢!不用了。一来我身体还好,再说负重也是锻炼。

    学生坚持说:老师,您不负重已经是锻炼了;我年轻,不替您背我心里不安。

    示例二:

    老师婉拒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要做示范,不能只说不做。

    学生坚持说:老师指导就行,学生应该多加训练。


解析:

每句3分,说出了恰当的理由各得1分,表述得体各2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45个字)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公信力是

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1分)在处理社会公务中(1分)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2分)。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

答:

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答:

【小题1】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

【小题2】对比(2分),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2分)。


解析:

【小题1】点明感情2分,结合景物特点分析3分。

【小题2】6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野 性 的 林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__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当我们进入林中,瞧着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会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的茁壮和成长。你瞧那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是十分艰苦的,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桢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气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它们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块,一块一块的深深地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地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仅仅二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木,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柏蕨茎粗如椽,黄铜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健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别言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蒂固根深。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鹤、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 爱;从错乱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的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尖儿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之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性。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竞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在作者看来,这原始森林“富于野性”,其“野性”的含义有哪些?

答:

作者说“野性的林”是“美”的,根据文意,“美”表现在哪几方面?“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美”表现在:

答:

(2)“美”的内涵:

答:

文章的题目是“野性的林”,作者在第六段却不惜用大量笔墨来写鸟兽花草,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这篇散文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原始森林的壮丽画卷,句句有情,句句含理,“情”“理”交融。请就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和哲理做点分析。

答:

【小题1】.①野性是力的象征;②是最纯真、最朴素的美;③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小题2】①浑厚、丰满、斑斓三方面。②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千姿百态的树都富于原始的健美。

【小题3】这里采用侧面烘托的笔法,用鸟对深林的“热爱”、兽对故土的“深情”、奇花异草的“争妍斗丽”去烘托山林的“野趣”,突出山林的美。

【小题4】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光和热的向往。

能够包容一切、毫不犹豫懈怠、坚信自己的力量、充满希望、敢于拼搏、不屈不挠。


解析:

根据下列研究成果写出结论,不要出现具体数字。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研究结果。在城市,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6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而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变化也值得关注,如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1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6.3%,比1990年减少2.5个百分点。

结论:(1)

(2)

随着学历的提高,城乡之间同等学历人口比例的差距逐渐拉大;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


解析:

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苦 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②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③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__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④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⑧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⑨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__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⑩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第③段写到父亲的哪两件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说明下面语句表达的含意。

①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②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在文末,作者深情地说“我充满了夏之崇拜!”通观全文,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1】第一件事写父亲翻身压死了蝎子,(1分)写出童年快乐(有趣)的生活,为苦夏作对比(反衬)(2分);第二件事写父亲挨批斗(1分),暗示自己的生活已经开始面临苦难,并引出下文的对苦夏的思考。(2分)

【小题2】对比,比喻。通过把快乐的时光与苦难的岁月做对比,把苦难比做夏天,生动形象地写出苦难岁月的难熬难耐。

【小题3】①音乐的最高境界不仅给人听觉的享受,更是生命的感悟。在维瓦尔第的乐曲中,“我”结合自身经历更充分感受到夏的苦涩、艰辛与悲壮。我的经历与感悟丰富了乐曲的内涵。所以“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②体现出我感悟到苦夏的意义后,昂然的生命状态。一方面同酷暑、人生的苦难搏斗,一方面获得巨大的创造力(或“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一方面和酷暑搏斗,一方面获得巨大的创造力。”)

【小题4】①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是,在作者看来,夏是苦难的象征;

②但苦难使人们具有承受力,并因承受苦难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创造力量);

③可以使人们有苦涩、艰辛、悲壮的审美感受;④同时苦难到达极致,可以激发出战胜苦难超越苦难的生命力量。


解析:

【小题1】6分

【小题2】4分

【小题3】意思接近即可。每小题个3分。

【小题4】每点给2分,三点即给满分。

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饿莩(piǎo) 山颠(diāng) 踬踣(zhì bó) 白雪皑皑(ái ái) B:庠序(xiáng) 炽热(zhì) 编纂(cuàn) 碧血横飞(héng) C:菲薄(fēi) 犄角(qǐ) 筋胳(luò) 摇摇欲坠(zhuì) D:蜷曲(quán) 猖獗(chāng jué) 汗涔涔(cén cén)干燥如焚(zào)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

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

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农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最能寄情寓意的是大自然的事物。

比如前边所说树枝的线条可以直接抒发情绪。再比如,这种种情绪还可以注入流水。无论它激扬、倾泻、奔流,还是流淌、潺缓、波澜不惊,全是一时的心绪。一泻万里如同浩荡的胸襟;骤然的狂波好像突变的心境;细碎的涟漪中夹杂着多少放不下的愁思?

还有秋天的事物。一年四季里,唯有秋天是写不尽也画不尽的。春之萌动与锐气,夏之蓬勃与繁华,冬之萧瑟与寂寥,其实也都包括在秋天里。秋天的前一半衔接着夏天,后一半融入冬天。它本身又是大自然最丰饶的成熟期。故此,秋的本质是矛盾与斑斓、无望与超逸、繁华与短促、伤感与自足。

能够把一切人生的苦楚都化为一种美的只有艺术。

在秋天里,我喜欢芦花。这种在荒滩野水中开放的花,是大自然开得最迟的野花。它银白的花犹如人老了的白发。它象征着大自然一轮生命的衰老吗?如果没有染发剂,人间定处处皆芦花。它生在细细的苇秆的上端,在日渐寒冽的风里不停地摇曳。然而,从来没有一根芦苇荻花是被寒风吹倒吹落的!还有,在漫长的夏天里,它从不开花,任凭人们漠视它,把它当作大自然的芸芸众生,当作水边普普通通的野草。它却不在乎人们怎么看它,一直要等到百木凋零的深秋,才喷放出那穗样的毛茸茸的花来。没有任何花朵与它争艳。不,本来它的天性就是与世无争的。它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我敢说,没有一种花能比它更飘洒、自由、多情,以及这般极致的美!也没有一种花比它更坚韧与顽强。它从不取悦于人,也从不凋谢摧折。直到河水封冻,它依然挺立在荒野上。它最终是被寒风一点点撕碎的。

在这永无定态的花穗与飘逸自由的茎叶中,我能获得多少人生的启示与人生的共鸣?

请分析“它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的表达特色。

请简析“能够把一切人生的苦楚都化为一种美的只有艺术”在结构和主旨上的作用。

“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别说说“最自然的事物”和“最人为的内涵”具体指什么。

作者说“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2分)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2分)

【小题2】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对下文的引领,(1分)说明“兀自飞行的鸟”“大片木叶凋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娇小”“叶子稀少”的小白桦树这些艺术中的美,都是人生苦楚的幻化,(1分)同时引出了对“自由、多情”的芦花“被寒风一点点撕碎”的描写。(1分)在主旨上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1分)

【小题3】“最自然的事物”在文中指:一只飞行的黑色的孤鸟,树与树枝,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流水,秋天的芦花。(2分)“最人为的内涵”在文中指: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意志,肃然庄重、宁静含蓄的仪容,洒脱自信、自由自在、坚韧而顽强的品格。(2分)

【小题4】①画家的心绪情感往往借助画来表达,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画,心理引领绘画的内容。②通过对画的审读理解,可以推知画家作画的心路历程。


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2】每点1分,共4分

【小题3】4分

【小题4】要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答。第一点文中有许多解释说明,第二点则是由文中的内容推导出的。每点3分,意思正确即可。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③⑤ D:④⑥②①③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