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一句子的句式与另外三句不同,请选出来( )
A:沛公安在? B: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C:大王来何操? 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辩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__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称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则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节选自陈伯海《中国的传统文化》)
1.以下对“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外壳。
B.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C.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D.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2.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
是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3.对第五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异质环境”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都市。 B.封建政权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的都市。
C. 追逐财利与物质欲望的都市。 D.文化比较发达的都市。
4.以下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多少作用于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都注重礼教伦常的传统,就是乡镇文化的教化作用使然。
B.“侠士”讲求江湖义气,中国古代作品中描写其侠肝义胆,敢作敢为,正好迎合了市民心理,因而诸如荆轲、鲁智深、李逵等形象深为人们喜爱。
C.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传奇、话本、演义小说的兴盛与发展。
D.中国古代都市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因此,都市文化必然的具有媚欲性,《金瓶梅》、《红楼梦》就是这种土壤中产生的文学。
1.C
2.A
3.B
4.A
1. 由第三段内容可知 。
2. 由第二段末句“从中分离出来……”及第四段首句“……脱胎而出”可知不是并列关系 。
3.信息在第五段 。
4. B项的推断过于片面,C项由第四段“却在……获得发展”可知为错,D项由第五段“追逐……不很明显”可知为错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揉搓。
⑴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作具体分析。(3分)
⑵末句富含深意,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背景谈谈你对末句的理解。(3分)
⑶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怎敌他、晚来风急”之句,本词也有“看取晚来风势”句。你认为“晚风”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⑴上片先写往昔赏梅时的快乐、闲适,接着写以后赏梅时的忧伤;下片写如今背井离乡,年老身衰时赏梅的凄凉孤独、辛酸哀愁。
⑵末句含蓄地表达出在时代动荡、国破家亡的时候,再也无法找回往昔的快乐,也再难看到国势颓败有改变的那一天。
⑶“晚风”意象具有凄冷之感,表达词人的痛苦与哀愁;“晚风”还具有侵损的特征,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具有巧妙的象征韵味。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分)(共4分,每点2分) 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道家的永恒价值
傅佩荣
老子有“小国寡民”的观念,庄子也向往“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君主有如高处的树枝,人民有如自在的野鹿)(《庄子·天地》),亦即都有“无为而治”的理想。这种理想在汉代初期形成“黄老治术”,与民休养生息。然而,一旦形成治术,落实为“用”,则其原始理想难免打了折扣。道家固然是如此,儒家呢?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如果即体言用,注定将会变质走样,那么在未能明体就想致用时,后果不是更加不堪设想了吗?于今之计,我们只能尽力准确地把握道家的思想,至于能否应用于生活中,则要看个人的造化了。今日处于“后现代社会”,对于传统基于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如仁义、礼乐),全都加以质疑,形成“价值归零”的现象。譬如,近些年来蔚为流行的口语“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就是鲜明的例证。在古代,遭逢天下大乱,个人在社会上怀才不遇,所以一方面明哲保身,同时也培养悟道的智慧,冀求精神上的逍遥无待。在今日,则有民主制度保障人权,自由幅度少有拘限,信息设备又提供了无比开阔的虚拟世界。这真是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丽新世界啊!然而,越是多样的选项,也将使选择越加困难,自由一变而为压力。因为在未能了解 “自我”之前,“自由”往往只是任性盲动或恣意盲从的代名词,其后果常为懊恼与悔恨,最后沦于“重复而乏味”的不堪之境
有一弊,也可能有一利。道家批判社会上的既成规范时,也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话,听起来有些后现代的意味。但是,这种“破”是建立在“让生命在道中安顿”的智慧上的,破小所以立大,要让自我回溯于一个完整而永恒的根源。任性不是自由,盲从更不是自由,只有回归于整体的道中,化解了身心的执著,开启了灵性的力量,以此为自我的真正主体,做到“外化而内不化”,然后才有自由可言。换言之,今日社会的外在自由,正是我们寻求内在自由的最佳契机。后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唯一优势,正是道家思想可以大显身手的新天地。
如果从哲学角度评估道家的得失,则正面的肯定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学者习于以儒家为“伦理学”的宣讲者,我们的辩护是“儒家不仅只有伦理学的成分”;但是要揭示儒家的形而上学内含,总是难免多费唇舌而未必有效。至于道家,则自从老子说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一语之后,学者无不肯定“道”为形上学所欲彰显之本体,因而也对道家另眼相看,视之为极富智慧的哲学立场
9.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价值归零”的两项是( )( )(5分)
A.对传统给予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全加以否定
B.这些年流行的“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口语
C.在某一领域已经很成功的人士,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始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E.在信息世界里寻找无尽的自由
10.文章中的画线句“美丽新世界”指的是什么?(3分)
11.从文中概括道家的价值 (4分)
9.C、D(参照文章第三自然段)(5分)
10.民主制度,有较大自由,有虚拟世界(3分)
11.①从社会的角度讲,让人们从今日社会的外在自由,寻找到了寻求内在自由的最佳契机。②从哲学角度讲,为哲学提供了极富智慧的哲学立场。(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⑴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⑵“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⑶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①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煎熬,②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⑵表示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自己的处境、容颜全变了。⑶追怀故国,有__之痛;思念往昔,表达出阶下囚无尽的哀愁。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是“以血书者”,此词便是绝作。他用朴素的语言感叹着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所说着人生的愁恨——从君主到阶下囚,处在人生的绝路上,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回顾着滔滔江水一般流逝的时光,春花秋月,四十年的往事涌上心头。小楼东风,春光又新,可惜是最后的时光;月色依旧,已不是昔日的家国:春花秋月、滔滔江水触发了内心无限的愁恨和悲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
答: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答:
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答: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
4.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答:
1.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 作铺垫。
3.(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4.(5分) 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 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无
2. 无
3. 无
4.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凝望红海滩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朝,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④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⑤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⑥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第①段末尾,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作者在第①段中说,红海滩在“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但第④段又说“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第④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4分)
:
【小题】不矛盾,“很小”“很大”都是对红海滩美的心理感受。“很小”,是面对坦荡无垠的红海滩作者觉得自己太渺小(或答“与红海滩融为一体。”);“很大”表达了作者对红海滩的喜爱之情。
【小题】因为作者起初对红海滩不屑一顾,见到并了解了红海滩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海滩的美,所以对红海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意思对即可)
【小题】摆脱了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拥有自然坦荡的心境,富有生气与活力,这样的人才更像一个人。
【小题】身处尘嚣,仍应追求自然坦荡的心境。 如:走进自然就是消解烦恼、调节情绪的最好方式。(每问2分,共4分)
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惟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除是非常特殊又非常危险的。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作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基因污染是人类对环境的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人工重组的基因。
C.基因污染是唯一可不断增殖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的实际含义是( )
A.是指散播在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物种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
A.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用。
B.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实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B.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C.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A.概念重复,未解说基因污染内涵。 B.缺少“不断增殖扩散”的特性。
C.缺少“掺进人工重组基因”基因污染实质。)
【小题】A. 只是篡改的农业作物。 C.是自然状态下生物自身许可的进化变异,而非基因工程篡改。D.没有说明篡改的手段和目的。)
【小题】即便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进行新作物安全实验,也只能说明是在试验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与基因污染原因没有关系。)
【小题】A. 文中说“有人认为”可知并未广泛确认。 B.前后不构成因果。
D.不是环境净土,而是指天然生物基因库。)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B.在我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是你向我伸出双手,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帮助,这些我是没齿不忘的。
C.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D.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
B
(A.“迫不及待”意为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多指人的心情,这里指的是环境意识的启蒙,改为“迫在眉睫”较好。C.“不瘟不火”指不过分也不欠缺,形容做事情做得恰到好外,这里不能用于股票。D.“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显然不妥。)(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