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答:

(1)D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解析: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孙业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法,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3、为下面文段加上标点符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__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C.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依据的原则是兵法上说的,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上将军会失败,行军五十里只有一半人能与敌争利。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C

1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15.(1) 而以刑罚砍上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2)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傈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3)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解析:

13.“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

14.准确理解句子意义,读准句读。

1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准确连贯表达原意。

文言译文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有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为魏国做事因而当上魏王的将军,但自认才能不如孙膑,便暗地派人召见孙膑。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唯恐孙膑超过自己,嫉妒他,而以刑罚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地来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暗地里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欣赏孙膑而以客礼待之。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己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傈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车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国,俘虏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只要世人一讲起行师用兵,都要称道《孙子》十三篇,所以不复详论,只谈他们的作为建树。谚语说:“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孙子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但却不能使自己从一开始就免遭刑罚。吴起为魏武侯论说山川形势不如道德重要,但用之于楚国,却是以刻薄残暴、缺乏仁爱而丧命。太可悲了!

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含有离子键,所以都是离子化合物 B.受热都能分解出氨气

C.都易溶于水 D.都可以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B


解析:

铵盐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含有离子键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但不同铵盐受热分解产物不同。NH4NO3受热分解时,产物中没有NH3生成。C、D为铵盐的通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6.D

7.C

8.D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


解析:

6.轻:以……为轻,轻视。

7.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8.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唐代古文化运动的领袖是韩愈,他的主张是“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苏轼赞之为“文起八代之衰”。 B:套用王勃的一句诗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 C:一北一南,迥然不同的两个地域,迥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模式,如今却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技术工人缺口。 D: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别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

依据给出的上下文,填写原句 。

⑴、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⑵、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⑶、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⑷、惧满溢,则

⑸、大石侧立千尺,

⑴ 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2)弟子不必不如师 (3)落霞与孤鹜飞

(4)思江海下百川 (5)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下面有一句子的句式与另外三句不同,请选出来( )  

A:沛公安在? B: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C:大王来何操? 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辩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__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称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则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节选自陈伯海《中国的传统文化》)

1.以下对“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外壳。

B.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C.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D.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2.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

是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3.对第五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异质环境”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都市。 B.封建政权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的都市。

C. 追逐财利与物质欲望的都市。 D.文化比较发达的都市。

4.以下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多少作用于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都注重礼教伦常的传统,就是乡镇文化的教化作用使然。

B.“侠士”讲求江湖义气,中国古代作品中描写其侠肝义胆,敢作敢为,正好迎合了市民心理,因而诸如荆轲、鲁智深、李逵等形象深为人们喜爱。

C.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传奇、话本、演义小说的兴盛与发展。

D.中国古代都市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因此,都市文化必然的具有媚欲性,《金瓶梅》、《红楼梦》就是这种土壤中产生的文学。

1.C

2.A

3.B

4.A


解析:

1. 由第三段内容可知 。

2. 由第二段末句“从中分离出来……”及第四段首句“……脱胎而出”可知不是并列关系 。

3.信息在第五段 。

4. B项的推断过于片面,C项由第四段“却在……获得发展”可知为错,D项由第五段“追逐……不很明显”可知为错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揉搓。

⑴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作具体分析。(3分)

⑵末句富含深意,结合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背景谈谈你对末句的理解。(3分)

⑶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怎敌他、晚来风急”之句,本词也有“看取晚来风势”句。你认为“晚风”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⑴上片先写往昔赏梅时的快乐、闲适,接着写以后赏梅时的忧伤;下片写如今背井离乡,年老身衰时赏梅的凄凉孤独、辛酸哀愁。

⑵末句含蓄地表达出在时代动荡、国破家亡的时候,再也无法找回往昔的快乐,也再难看到国势颓败有改变的那一天。

⑶“晚风”意象具有凄冷之感,表达词人的痛苦与哀愁;“晚风”还具有侵损的特征,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具有巧妙的象征韵味。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分)(共4分,每点2分) 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