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文学创作主要涉及(多项)
A:诗歌 B:散文 C:戏剧 D:小说 E.电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用诗意来思考苦难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太多无法面对的东西。生命的脆弱如同芦苇,每个人都在风中战栗。贾樟柯的新电影《二十四城记》也是关于苦难的叙事,那许许多多老去的年华,被岁月摧残的容颜使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贾樟柯用了欧阳江河、叶芝的诗歌进行叙事。“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叶子虽然繁多/根茎却只一条/在青年时代所有的说谎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这是叶芝的诗。生命随之远去,诗意也离我们遥远。所以林黛玉的《葬花辞》让我们觉得突兀,这个混乱无序充满了痛苦失望的世界我们去哪里寻找诗意呢?
最近一年有许多的诗歌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阿米亥的《开??闭??开》、华夏出版社《洛尔卡诗选》、《巴列霍诗选》,以及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洛尔卡戏剧选》。还有久别了的圣-琼·佩斯。灾难过后,我们需要一个更加从容和坦然的面对,就如同阿巴斯电影《生生不息》里的孩子们,伊朗大地震之后,他们还是快乐地支起天线收看世界杯,“世界杯四年一次,地震四十年才一次呢”。死亡不能摧毁生命和欢乐。诗人们,包括策兰,包括曼德尔斯塔姆,无论是犹太裔还是别的,许多上世纪的欧洲诗人都站在死亡的伤口上。他们的诗歌也许能给灾难中的我们带来几丝慰藉。
最早接触洛尔卡是一本20年前的书,《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那里有《深歌集》的几首。诗人歌唱田野、黎明、提着水桶的姑娘们,有一种西班牙民歌的味道,“这些姑娘们,她们是西班牙的女儿,她们来自上安达路西亚。她们来自下安达路西亚……”黎明的时候响起了钟声,在水上行走的月亮,河水中还有古老的涟漪,星星、鸟雀,开满了花的橙子树,“说不尽的芬芳和娇柔,旅人悒郁的乡愁”。吉普赛歌谣以及西班牙的zōng jiāo 、神话和传说充满了阳光。却如何想不到,洛尔卡年轻的生命被法西斯残害,令人遗憾,生命如此脆弱。
值得关注的还有__的《青灯》。诗人__的散文和他的诗歌一样出色,从《失败之书》到《时间的玫瑰》到这本《青灯》,他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关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故事,关于诗歌的故事,关于我们永远也想不到的故事。看__追忆那些往日的岁月,远行的老人,将过去先锋诗歌的火气化为醇酒,酿出清冽之气。
巴列霍的诗歌之前全靠在网上辗转着传播,这次也有了新的译本。与洛尔卡的阳光不一样的是,巴列霍的诗里到处洋溢着苦难的灵魂,牢房、死亡、战争就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人们的饥饿与愤怒,被废弃的房子,蒙上的天空的__,地球老实地躺卧在墓穴里。还有今年出版的马内阿,也一样属于沉重的情感,《黑信封》压抑纠结,这是失去家园的流亡所带来的苦痛。
阿多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以色列诗人阿米亥在诗中写道“奥斯威辛之后,没有神学/从梵蒂冈的烟囱里升起白烟/是红衣主教已选出自己的教皇/从奥斯威辛的焚尸炉里升起黑烟/是从上帝的枢机团还没有选出……”这是犹太人对于二战的反思。自从那次战争之后,动摇了很多东西,包括犹太人对于上帝的信仰。在辛格的小说里也能发现,每个酒馆里都坐满了醉生梦死的犹太人,他们对上帝失望了。灾难动摇了他们对上帝的信仰。一代欧洲的知识分子都在那里思考,对一元的形而上学批判、怀疑,对于道德理想批判、怀疑,对于人性和自然批判、怀疑,由此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多元公正合理的秩序。是时候了,也应该开启我们对灾难的独立思考。
1. 下列对文中“诗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樟柯在新电影《二十四城记》中用欧阳江河、叶芝的诗歌进行叙事,富有诗意。
B.洛尔卡年轻的生命被法西斯残害,但他的诗歌,像《深歌集》,充满着诗意。
C.巴列霍的诗里尽管到处洋溢着苦难的灵魂,情感特别沉重,但也富有“诗意”。
D.诗歌《黑信封》压抑纠结,这是失去家园的流亡所带来的苦痛,同样充满诗意。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生命的脆弱如同芦苇,现实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个混乱无序充满了痛苦、失望的世界没有诗意可寻。
B.本文从现实的灾难谈起,提出“用诗意来思考苦难”的论题,旨在引起人们对灾难的独立思考,坦然从容应对。
C.__的诗歌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是因为他生活在当代,而当代生活是烂漫多彩的,他的诗歌正是反映了这种生活。
D.“阿多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说灾难动摇了犹太人对于上帝的信仰,生活已经没有了丝毫诗意。
3.文章结尾中说,“是时候了,也应该开启我们对灾难的独立思考”。依据全文内容,结合现实,下列思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灾难是主观存在的,面对灾难不应一味恐惧,应该从容、坦然面对。
B.要善于从他人或文献典籍中汲取精神动力,面对灾难,寻找诗意。
C.不要信仰虚无的上帝或神灵,要培养自己面对灾难的坚强品质。
D.灾难往往也是人们更加珍惜美好生命、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契机。
1. B
2. B
3. A
解析:
1、 “诗意”的本义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A项贾樟柯用了欧阳江河、叶芝的诗歌进行叙事,是为了说明生命脆弱,现实残酷,与“诗意”的本义无关。C项“苦难的灵魂”、 “噩梦 ”等词语也表现不出“诗意”。 D项“压抑纠结”、“ 苦痛”也无“诗意”可言。只有B项,《深歌集》中“吉普赛歌谣以及西班牙的zōng jiāo 、神话和传说充满了阳光”,符合“诗意”的本义。运用排除法我们也可以得出答案: B选择项是从“诗意”的本义的方面解说“诗意”的含义,而其它选择项都是从“诗意”的反面进行解说。
2、A项写“这个混乱无序充满了痛苦失望的世界”目的是为了引出人们对“寻找诗意”的思考,而不是“没有诗意可寻”。C项中“当代生活是烂漫多彩的”原文中没有提及。D项“灾难动摇了犹太人对于上帝的信仰”,从而“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多元公正合理的秩序”,更有“诗意”,并非“生活已经没有了丝毫诗意”。
3、灾难是客观存在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
B.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C.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D.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都不是浅尝辄止的。
A
解析:
A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应为叱咤风云。 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C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D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
(2009年4月湛江市高考测试题(二)1题)《礼记·表记》所载:“母,亲而不尊。”这一记载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
A:宗法家族意识 B:男尊女卑观念 C:以义为重的价值观 D:儒家伦理思想
(2009年2月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1题)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朝制
下列句子中,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B: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C:从诗中我似乎看到,八月的南方,秋风阵阵,阴雨绵绵,黑云笼罩着江南的农村、山区和城镇。 D: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红”是指《红旗谱》《红岩》《红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报热切期待您:(1)惠赐大作;(2)提供话题;(3)推荐作者;(4)提出批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
A:重庆谈判的举行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五院院士”张立纲
2008年8月12日,五院院士张立纲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去。他头顶5个
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2-,台湾‘‘中央
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按逝者遗愿,悼念者将原本用于买花的钱捐给美国圣迭戈POWAY消防局.去年加州大
火,差点吞没了逝者的家,多亏消防人员冒死救火。张立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963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张立纲到了IBM,一千就是30年.作为知名科
学家,呆在IBM是很舒适的,然而,张立纲还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他曾说,虽
然在美国几十年了,总觉得是一个暂时的状态,该为中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2月13日,张立纲应正准备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的吴g-玮之邀来港,随即应聘
担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一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随着杰出学者的联翩而来,香港科大
不出数年,影响乍起,国际上视之为学界奇迹。这背后,张立纲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科大创建初期,香港政治、社会变动不息,人员也来往不息,很多事情不好处理。吴g--
玮回忆治校之中的艰难历程时说:“当年科大内部好多争论,张立纲都能超脱个人恩怨之
上,讲公道话,这很不容易。”
张立纲出身科研,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但出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之后.他
又决然放弃科研,全力为香港科大缔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张立纲还放弃了带硕t-、博士研究生。香港科大教授丁学良记得,张立纲曾告诉他:
“已经做了校长了,还带了十几个研究生。我对这种不忠实本职的人一点都不佩服。因为一
个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 ’ ”
张立纲的理想中,研究型的大学和教授治校,应成为学术自由的一种方向。“研究型”.
意味着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让实验室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产地。张立纲认为,既然学
校不大、经费不多,就该集中资源,做能做得最好的事。事实证明,张立纲严格挑选的好几
个项目都做得十分出色,毫无疑问属于世界级,这些专业项目至今还都是科大的重点.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与张立纲相交二十多年的香港科大未经武校长专程赴美吊唁,“张教授是一位广受爱
戴的人物。他精力充沛,幽默隽智,魅力过人”。“他是一流的科学家和一流的大学行政人
员,他的为人也是我们的典范。”
(选自2008年9月8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16.下列关于张立纲到香港任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立纲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创立之初的香港科大渡过难关立下了很大功劳。
B.张立纲应吴家玮之邀到港,实现了他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的愿望。
C.张立纲到香港后,吸引了更多学者到香港科大,很快扩大了香港科大的国际影响。
D.张立纲呆在美国很不如意,总感觉是一个暂时状态,认为应该为中国做点有意义
的事。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立纲认为了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因而反对身兼数职。
B.张立纲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教授治校,具有学术自由,还要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
产地。
C.张立纲一心为校,毫无私心,功绩卓著,广受爱戴,是一位成功的管理者。
D.张立纲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学术争论,赢得了大家的信赖,被推举为科大理学院
院长。
16.D(“很不如意”错。)
17.C(A“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错;B曲解文意;D“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学术争论”与“被推举为科大理学院院长”无因果关系,且时序颠倒)
解析:
16.D(“很不如意”错。)
17.C(A“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错;B曲解文意;D“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学术争论”与“被推举为科大理学院院长”无因果关系,且时序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