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盟 台 夕 照

(明)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⑴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⑵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了“空”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有声有色,动静相衬。颔联从视觉的角度上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是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悲。从首联的盟台之空,到尾联的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感到英雄无觅孤独沧桑悲切之感。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尺度

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事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E.本文开篇提出“尺度”的话题,接着论述其“相对性”,在阐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提示出“尺度的核心是个个性”。

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

答:

【小题】

BC

【小题】

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

【小题】

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


解析:

【小题】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能力等级C,涉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B项,错在“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根据原文“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可知作者意在阐述尺度具有个性,而非普遍性。C项,错在“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属误将未然当已然,此项可从原文“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得出。同时,本项因果上还出现倒置问题。

解答此题时,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然后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A项的原句在第一段,D句的原文在最后一段,E句属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原文为每一段的中心句。

【小题】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尺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二是为什么说尺度的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在文中的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结合本文”,是要求学生从文本整体角度出发考虑;“举例阐述”,是要求考生必须援引文本中的材料加以说明;“对……话的理解”,是要求考生必须先阐述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在组织答案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为什么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文本中哪些事例是证明这一观点的,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某白色粉末A在农业上用作杀菌剂,进行下列实验:

(1)白色粉末溶解在水中,得到蓝色溶液,分成等量的两份

(2)在其中一份蓝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溶液B,恰好沉淀完全,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蓝色溶液;向该蓝色溶液中加入AgNO3并加入HNO3,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解。

(3)在另一份蓝色溶液中加入适量C溶液,恰好沉淀完全,过滤,得到蓝色沉淀和纯净的硫酸钾溶液。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

A       B.     C.    

ACuSO4      B BaCl2    

. l mol CO2的质量是一个CO2分子质量的 倍,l mol CO2的质量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两者 相同,但前者以 为单位。5molCO32- g,它和 mol Mg2+含有相同的质量,它和 gSO42-含有相同的离子数。

6.02×1023,数值,克,300g,,12.5mol,480g

. 下列实验中均需要的仪器是 ①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② PH试纸的使用 ③过滤 ④ 蒸发

A: 试管 B: 胶头滴管 C: 玻璃棒 D: 漏斗

误食重金属盐会使人中毒,可以解毒的急救措施是

A:服大量食盐水 B:服用葡萄糖 C:服用大量泻药 D:服用鸡蛋清

—2在化学上根据某种分类标准,可将固体NaOH、P2O5、无水CaCl2分为一类。在下列物质中,能与上述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

A:浓硫酸 B:氧化钙 C:氯化钠固体 D:碱石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含氧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B:1 mol H2O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C:氧化剂的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取决于得到电子数目的多少 D: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逸出气体的量相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B. 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是去接受锻炼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是要靠自己的才能创造业绩的,这与古人的终南捷径大相径庭。

C. 在生活上,他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他尽情地享受着最好的福祉;在工作上,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工作业绩、顺利的职位迁升,对这些他总是安之若素。

D. 刘备死后,诸葛亮待人处事开诚布公、不徇私情,街亭失守,他挥泪斩马谡,自己也请求降职。

C


解析:

A、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B、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C、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D、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①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注:①诎:通“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缧绁:监牢 B. 晏子出,遭之涂 涂:通“途”,道路

C. 摄衣冠谢曰 谢:告诉 D. 拥大盖,策驷马 策:鞭打,鞭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何子求绝之速也 解左骖赎之

B.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晏子荐以为大夫

C.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说明晏子能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国王的命令从事。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B. 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但因晏子“不知己”而被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

C. 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 司马迁极力赞美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己的知己。所以,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译文: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3)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译文: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答案见解析


解析:

【小题1】谢:道歉

【小题2】而:表顺承。A项前一句中“之”为指示代词“这”,后一句中“之”为人称代词“他”;B项前一句中“以为”指的是“认为”,后一句中“以为”为“以(之)为”意思为“让他做”;C项前一句中“虽”为“虽然”,后一句中“虽”为“即使”。

【小题3】石父要与晏子绝交不是因为晏子“不知己”,而是因为晏子“知己而无礼”。

【小题4】(1)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

(2)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3)我已经读了晏子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

参考译文:

晏婴宇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庭上,国君有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你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得到伸张。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晏子任齐国宰相,坐车出门,他的驾车人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着四匹马,福气扬扬,非常得意。不久驾车的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的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我谦抑的样子。现在你身高八尺,只是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这件事过后,丈夫就也很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太史公说:我读了《晏子春秋》,其中所记载的内容真是详细啊。我已经读了晏子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至于他的书,世人大都有,因此不选入,只是选晏子的一些未见记载的事迹。假使晏子还在世,我即使是替他驾车,也是非常令人高兴仰慕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