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一书中,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翠翠。对此老船夫回答说:“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请问这里的“车路”和“马路”各指什么方法?兄弟俩追求爱情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
(4分)车路:天保托媒说亲;(1分)马路:傩送唱歌求爱。(1分)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1分)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另一个就退出。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 “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1分)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__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__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__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倒剌沙柄国 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 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 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 狱:案件。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 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 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__大辟之狱,先后甚众 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__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1)(5分)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译出大意给2分,三处是“按”“遁”“杖”)
(2)(5分)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
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译出大意给2分,三处“是”“隐”“发”,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赡思字得之,他的祖先是大食国人。赡思九岁时,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到二十岁左右时,他的学业得到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的指导,由此得以阅读大量图书,并付之实践,这些全是扎实有用的学问,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为大家所推崇器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有人便劝赡思去应试,而赡思只是笑笑而已。泰定三年,皇帝因征问遗才将他诏至上都,在龙虎台见了皇帝,皇上对他礼遇极厚。当时倒剌沙主持国务,许多西域人都依附于他,而独有赡思不去巴结他,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赡思,赡思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至元二年,赡思被任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的亲戚中,有人在陕西行省任职,恣意妄为,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到赡思巡察云南时,凡发现违法的省臣官吏,即令那人解职离去,这种作法,使周边藩属大为震惊。至元三年,赡思在浙西肃政廉访司任职,就追究处理了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吏的贪污罪,使浙西地区郡县官吏不敢再有贪赃枉法的人。浙西地区的寺庙私藏奸猾之人,所谓道人、道民、行童等,都是些违犯道德人伦的人,他们逃避徭役,使国家民力日损,查证嘉兴地区,即有二千七百多人。因此,赡思就建议将他们遣归回家,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认为他的话很对,便著文为令。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所至各地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__纠正死罪案多起,但却从不故意轻判人罪,以谋取别人对自己的感谢。他曾与五府官员在咸宁县办案,有一名叫宋娥的妇女,与邻居私通,那位邻居告诉宋娥说:“我要杀了你丈夫。”宋娥说:“张子文将要杀我丈夫。”第二天,宋娥的丈夫果然死了。官府追凶多日,宋娥才将张子文要杀他丈夫的事情告诉了她婆婆。五府官员认为这不是共同杀的,而且已经过大赦宽恕,应释放宋娥。赡思说:“张子文是以为宋娥一定同意他这么干的。而且,宋娥的丈夫已死了近十天,宋娥才说出这件事,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枢密判官说:“为活人__,是积阴德。你不要按常理执法。”赡思说:“这是故意使人逃脱罪责,不是__。而且,您要给活人积阴德,那对死人将如何交待?”便独自上书刑部,最终为宋娥定了罪。赡思处理刑狱定罪大多类似处理宋娥这样的事。至正十一年,赡思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谥为文孝。
可逆反应:
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O2的同时生成2n 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 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 2 : 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笑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群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离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1075e0a6d7149ae8.jpg][55ac18147a6784b9.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赏析。
禹 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1)颈联中的“嘘”字和“走”字用得好,试析其妙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颈联中的“嘘”和“走”用得奇妙。江流奔腾咆哮,好似画中神龙飞跃在悬崖峭壁之间,嘘出团团云气;这个“走”字写出了长江之水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的速度迅奔的气势,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的崇敬之情,且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昏慵误国的讽刺,希望当政者能像大禹一样“乘四载”“控三巴”,艰苦创业,重振河山。
解析:
略
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殒身不恤良晨好景江山如画斐然成章 B:不容置喙精益求精居心叵测惊涛骇浪 C:觥筹交错沧海一粟刻舟求剑完璧归赵 D:博闻强识因噎废食壮志难酬暴风骤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1)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1)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作者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雅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2)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潇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客还幽州
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两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分别通过什么意向表现出来?
(2)两首诗中有“送独归”“且送归”的相似用语,但二者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心境是有差别的,请简要说明。
(1)秋季。(1分)李诗中用南来雁表现,王诗中用芳菊酒表现。(3分)(2)李诗表现的是在友人已经远行后,自己一人回城的惆怅与孤独;(2分)王诗表现的是明日即将和故人分离的凄凉与不舍。(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有人说王诗中“乱”、“始”两字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赏析。
这两首诗写采莲女形象时的手法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
【小题1】(4分)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用“乱”“始”二字,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思的优美意境。(意对即可)
【小题2】(4分)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以环境美(荷叶荷花的美)衬托出采莲姑娘的美丽容貌。(2分)不同点:白诗还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精心刻画了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2分)(意对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空缺处补写一个总括性的句子。(不超过30字)
要让“敬老”形成浓厚的社会风气,真正使“民德归厚”成为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应该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目前社会上存在种种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现象,如“啃老”、不孝、弃养等,除客观原因外,与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关。因此, 。
示例:社会应大力弘扬敬老尊老传统,加强对年青一代的道德教育。【共4分,每点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