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6分)(1)哀民生之多艰 尽态极妍  (2)輮以为轮    小学而大遗 (3)纵一苇之所如夙兴夜寐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评分标准: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空巢

朱以撒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答:

文章重点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

答:

【小题1】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空巢比作时光的脚印(2分),形象表现了鸟的空巢随着时光流逝,日渐残损、破败的情景,(2分)表达了作者对鸟去巢空的惆怅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6分)描写了三类“空巢”。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经兴旺,如今萧条、空旷、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移动不固定,缺少温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6分)首尾呼应,(1分)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2分)。作者希望来年春天空巢中能充满雏鸟的欢叫,(1分)更希望海外游子归乡,离乡的亲人回家团聚,(1分)漂泊者能有一个固定而温馨的家.(1分)(作者展开想像,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中有①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 杜甫在《登高》中抒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②_________________。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③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3)挟飞仙以遨游,

(4)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

答: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答:

(8分)(1)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4分,画线处每处1分)

(2)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清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解析:

  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其理解追求的精神层面。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科学、健康的信仰,也难以产生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认同感,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①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归宿

②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③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价值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④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⑤信仰表现为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

A.①③④⑤②B.①④②③⑤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①④②

D


解析:

(⑤③①一组与前面句子相衔接,④②一组与后面句子相衔接)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翻译: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小题1】A(过:造访。)

【小题2】D(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小题3】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小题4】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C

【小题5】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解析: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方寸田园

琦君

①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她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②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川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③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④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

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⑤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⑥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⑦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作者在文章的前三个语段列举了的一位文友以及陶渊明、辛弃疾、苏东坡等古人的言行,是为了表明怎样的观点?

品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其语言特色。

第⑥段中作者写了一位极其风雅的朋友如何美化生活,其用意是什么?

作者认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所谓的“俗愿”,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小题】

①人不可能完全归隐田园,息交绝游。②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或者:山水使人理智清明,但人不可能完全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因为人更离不开友情,友情使人心灵温厚。)(4分,每点2分)

【小题】

①语言从容谦和,平易近人,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向读者娓娓道来。②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历史知识、诗词典故点缀其中,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4分,每点2分)

【小题】

①照应题目,使“方寸田园”得以具体形象地展现;②揭示主旨,证明现代人在无田园可归时,可以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4分,每点2分)

【小题】

赞同作者追寻 “俗愿”的观点。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追寻“俗愿”可以充实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活得健康快乐,远离都市的俗尘。(6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

 无

【小题】

 无

【小题】

 无

【小题】

 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将文化资源全面推向市场,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市场运行大环节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而传统民族体育、传统文艺表演、传统人文景观,都将可以成为企业营销的好场所。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靠引进外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等等,而且需要一个企业的良好形象。一个企业的形象效果以及产品的营销战略不仅重要,而且文化与经济将有效互补,共同繁荣。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产业    B: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    C: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成巨大的经济价值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经济有效互补,共同繁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