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它的功能都是通过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动态形式所产生的作用而实现的。作用一般都是相互的。当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要受到对方对它的反作用。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在执行政策时,应从实际出发 C: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D: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副效应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人也许(否定词)认为,“写文章只要不妨害所表达的义理,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义理是文章的灵魂,大凡写文章,不会不关注这一点。这种关注就应包含对支撑义理的材料的审慎核查与选用。写文章对义理的关注包含了对支撑义理的材料的关注。 对画横线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评了只重视表达义理,但是不重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B:肯定了既重视义理的表达,也重视材料细节必须真实的主张 C:批评了借口不妨害表达义理,而忽视材料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D:肯定了材料对表达义理的作用,不主张苛求材料细节的真实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给“甲型H1N1流感”下定义。(不超过60字)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人感染吊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它由几种猪身A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引起。病毒在猪群中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常从感染的猪身上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然而,一些病例并没有猪接触史,或者未曾接触过猪所在的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但仍局限在密切接触者以及与病人同处在封闭的人群中。
甲型H1N1流感是人感染猪A型流感病毒后产生的发热、咳嗽、喉咙痛、继发性肺炎
及呼吸衰竭甚至是死亡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注:必须是单句,否则不给分。
略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略
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6分)(1)哀民生之多艰 尽态极妍 (2)輮以为轮 小学而大遗 (3)纵一苇之所如夙兴夜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评分标准: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空巢
朱以撒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
。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答:
文章重点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
答:
【小题1】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空巢比作时光的脚印(2分),形象表现了鸟的空巢随着时光流逝,日渐残损、破败的情景,(2分)表达了作者对鸟去巢空的惆怅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6分)描写了三类“空巢”。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经兴旺,如今萧条、空旷、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移动不固定,缺少温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6分)首尾呼应,(1分)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2分)。作者希望来年春天空巢中能充满雏鸟的欢叫,(1分)更希望海外游子归乡,离乡的亲人回家团聚,(1分)漂泊者能有一个固定而温馨的家.(1分)(作者展开想像,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
略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中有①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 杜甫在《登高》中抒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②_________________。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 ③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3)挟飞仙以遨游, 。
(4)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
答: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答:
(8分)(1)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4分,画线处每处1分)
(2)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清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其理解追求的精神层面。 , , 。 ,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科学、健康的信仰,也难以产生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认同感,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①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归宿
②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③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价值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④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⑤信仰表现为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
A.①③④⑤②B.①④②③⑤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①④②
D
(⑤③①一组与前面句子相衔接,④②一组与后面句子相衔接)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未闻命而卒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樊哙覆其盾于地
C. 至是首问焉 青麻头伏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A. 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 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 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翻译: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小题1】A(过:造访。)
【小题2】D(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小题3】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小题4】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C
【小题5】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