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今年下半年雅虎将致力于与“梦幻体育”和新闻有关的网站,“梦幻体育”是一种交互式的体育游戏,用户可以通过互相竞争赢得奖励。
B.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C.日前,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网站公布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由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和住房建设局两部门联合制定,将从十三个方面落实国务院的楼市调控政策。
D.据初步分析,已经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省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B.问之习庐山者 习:谙习,熟悉
C.完壮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 愿为文以志之 志:记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以待四方之游者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①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①则其为道也轻 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几则新闻导语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一)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大庆之际,许多海外媒体关注中国6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评价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二)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 当中国人民沉浸在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中时,许多海外友人也纷纷对新中国60岁生日表示祝贺,盛赞中国取得的发展,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新华网哥本哈根10月6日电 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学者密切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这一盛事。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欧洲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柏思德教授日前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庆祝活动让人印象深刻,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在高科技和经济领域已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海外媒体、友人、专家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盛赞(或“高度评价”)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无
请以“可恨之人或有可怜之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材立意注意把握好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无
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贪官们在贪污之初往往心有余悸,半遮半掩;趟惯了浑水,很快就厚颜无耻了。
B.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C.我的好友考上了北京大学,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我要努力,向他学习。
D.作为90后,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竟然是一种迂腐做法。
B
无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O%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10.(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6分)(1)D
(2)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既可)(1分)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2分)
无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k!s#5^u了这个典故。
B
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请问作者阐发的是什么人生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美。
B. 本文行文曲折,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 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 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 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 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 生活的哲理。
E. 为了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主旨,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人 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让人备受启迪。
【小题1】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意思对即可)
【小题2】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
【小题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
【小题4】A 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中国作协副__、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文章开头为什么引用陈建功的话?
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
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
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小题1】领起下文,奠定基调。
【小题2】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小题3】(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小题4】(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2)强烈的爱国忧国。(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2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请根据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孤鸿”与“幽人”形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1)a.以孤鸿比喻幽人(或作者),两者具有孤独自守的特点,具有处困境而不悔的倔强性格与可贵品质。 b.孤鸿有“恨”,幽人亦有“恨”;孤鸿之恨无人理解,幽人之恨亦无人理解,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而幽人不肯苟合逢迎以居高位,孤鸿宁可独栖于荒凉沙洲,幽人也宁可寂寞地滞留在贬所。 写孤鸿即写幽人,孤鸿有恨无人知,幽人也有恨无人明白,孤鸿与幽人都一样地不愿随 流俗,独立特行,孤芳自赏。
(2)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