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新疆等地区普降暴雪。下列天气系统(图1)中,与此次强降雪有关的是

A:A B:B C:C D:D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小题1分)

(1)李白《蜀道难》: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此时无声胜有声。

(4)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5)《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贾谊《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

(7)杜甫《蜀相》: ,两朝开济老臣心。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使我不得开心颜?

(9)__《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

(10)欧阳修《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百年多病独登台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望帝春心托杜鹃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7)三顾频烦天下计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9)不可沽名学霸王            (10)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节选)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下列各项中对“富有装饰性的屋顶”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B.据各种资料研究证明,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具备了。

C.能够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是因为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了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D.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并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的具体时代不好确定,但唐朝就已经采用了。

下列各项中对“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现存的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

B.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C.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是属于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

D.中国建筑很早就知道为了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仅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科学。

B.“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极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的同时,努力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消化,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试结合文本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小题1】(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推动情节,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3)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答其中两点得满分)

【小题2】从与领导的关系看:(1)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从与百姓的关系看:(2)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从与三儿的关系看:(3)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4)又被三儿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答其中三点且结合文本有适当分析可得满分)

【小题3】合乎情理。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1分),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2分),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2分)。

(如答“不合乎情理”,有理由,能自圆其说,最多可得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的费用。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海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广州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是大多数人仍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

D.2009年8月,由济南军区选派的100多名士兵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赞扬,给予了颇高评价。

C


解析:

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在晚清那个思想太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

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

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B.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

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

他又能够看清大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

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D


解析:

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来源:Ks5u.com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幸福指数

认为学习最重要

关心学习成绩

有金钱和打工意识

认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80.6%

93.4%

45.8%

45.8%

82.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点结论(不要出现数字)。

答: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答:

(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1分),这与他们重视学习(1分),没有经济压力(1分),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1分)。

   (2)示例:

    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慕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灾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随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

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

 【小题1】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④《二泉映月》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凄苦意境;⑤作者听曲时所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哀伤。(答出一点给1分,五点全部答出给6分)

【小题2】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因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2分)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2分)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1分)

【小题3】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3分)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3分)

【小题4】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3分)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文字,解释“雷”的新语义。

雷的原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雷”,意思为“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如“大雷雨”;另一种是人造的“雷”,意思为“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如“地雷”。不管哪种“雷”,在打雷时或者在炸雷时,都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让人震惊或受到惊吓。现在又演变出第三个“雷”,如有一篇新闻报道说:杭州一所小学举行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对她的爱情》,把阅卷老师雷倒。2008年下半年上海的地铁车厢里,先后出现过“鹿头人”“木乃伊人”“蛋头人”,后来又出现真人扮成的“机器人”。报上的新闻标题是“多数人对车厢‘雷人’造型见怪不怪。” 因而“雷”的新意是

指对不合常规的事物无法理解或感到震惊(2分)


解析:

对下面这段文字加以提取或概括,完成填空。(要求写出三点,每点不超过8字)

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地震发生时,我们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要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要保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搜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以上文字告诉我们,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要 ▲ ▲ ▲

(1)保持镇静;(2)保证呼吸畅通;(3)设法维持生命。(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